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题目中“三本书”的比喻,是对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有字之书”代表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无字之书”代表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经验的阅读;“心灵之书”则代表了人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
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说,阐述清楚自己的理解。同时,要注意辨析概念,把握题旨,理清思路,注重表达方法,尽量给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留下回味的空间。
优秀范文左手本心,右手敬畏
人的一生要读三本大书,人的一生也在创作独一无二的一本书——一本不成文的生命自传。面对读者的呼声与评论,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应把自己置于读者之前,忠于本心地创作;但把作品留给历史读者来检验,常怀敬畏地创作。
在文化产业圈层化的当下,不同文化作品对应着不同的受众。生命之书也一样,看似有成功与潦倒之别,但其实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阿兰·德波顿曾在《身份的焦虑》中指出他人眼光对自我焦虑的重要影响。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迷航,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分追求广泛认可,反而失去了本心,被读者所绑架。这时,跳出读者的定义,转而面向内心,或许是摆脱焦虑的捷径。
其实,作品的好坏本不在于讨巧与否,而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村上春树的一生证明了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个性主张,活得像一个大时代的局外人,但活得有趣。娄烨等第六代导演在票房上饱受质疑,但他们从未放弃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同样受到尊重。
这些作家、导演都是相对小众的书写者和生活者,但正是他们坚持本心的执着与彰显的鲜明个性,让他们的作品变得伟大。正如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说:“倾听你的心灵,它知道所有的事情。”遵从本心的结果通常会创造不一般的风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比抛弃自我、盲目讨巧更能实现作品的价值。
正如食指在《相信未来》中期待的那样,适合每个人的读者或许不同,但任何作家都难逃历史读者的检验。穿越历史的风尘而愈显伟大,需要书写者常怀敬畏之心,慎重地落笔。历史会记住为梦想披荆斩棘的斯特里克兰,但会抛弃自甘堕落、为物质所拖累的葛朗台;历史会记住扎根大漠的“莫高窟的女儿”樊锦诗,但会不齿卑鄙盗窃文物的斯坦因。
康德曾满怀敬畏地说道:“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作为生活的书写者,我们也当永葆对历史读者的敬畏心,庄严审慎地书写我们的诗篇。
愿正在创造生活的我们,左手本心,右手敬畏,不为读者所禁锢,但为读者留下独一无二的诗篇!
名师点评①文章构思独特,主题深刻。作者用左手、右手来比喻“本心”与“敬畏”,两者不可或缺。
②文章先从“忠于本心”谈起,再论述“常怀敬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③文中几处引用都非常恰当,事例的概括很精到,对事例内涵的揭示也很到位,强化了论证,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化积淀与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