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新之路,但一路上并没有看到吉林的文化风光,这不是因为吉林没有文化,而是我们要留出空间,专门展示一下吉林文化的风采。
吉林省名片
地理位置:东北亚地理中心,中国东北地区腹地
经纬度:东经°38′~°19′北纬40°50′~46°19′
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
人口:全省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民族:境内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
(数据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一个人无论到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你要想真正了解它,就必须首先从它的历史文化入手。因为历史文化是全息的,它不仅是过去的斑驳足迹,而且是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基座,我们从中可以获取许多历史智慧和现实启迪。
一般都认为,吉林地处东北边陲,冰天雪地,地广人稀,历史短暂,文化荒芜。其实不然,吉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无论在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还是在建筑、服饰、工艺和制造方面,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吉林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诗词流派”。
提起吉林的诗词流派,可能会有人怀疑和摇头。
的确,在全国范围内,吉林是“城头变换大王旗”最为频繁的地区。在这里,先后有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辽国、金国、元朝、清朝“五国两朝”的兴替更迭。而每一次政权易鼎都是残酷的,致使吉林大地上几度桑田,几度衰草,几多征战,几多白山黑水的大幕下上演的一场场威武壮观的人间大剧。
在吉林,目前发现最早的诗词创作于公元前。公元前17年,高句丽第2代王琉璃明王类利创作了《黄鸟歌》:“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而在吉林省东辽县还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精白镜”上的铭文诗:“恐浮云兮蔽白日,复清美兮冥素质。行精白兮光运明,谤言众兮有何伤。”很明显,前者有着《诗经》的风格,后者则有着《离骚》的神韵。由此可见,吉林的诗词创作与中原相比,既不落后也不逊色。
从隋唐至清末,吉林大地上崛起了一代又一代才华横益的诗人,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诗篇,吉林诗词的创作呈现出了大爆炸的状态。这里,我们无法按年按月按人按作品来逐一品评,只能把诗人分为几大群体,通过各个群体来通观吉林诗词的整体面貌。
吉林的诗人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群体。
帝王群体
成员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辽太祖耶律億、金世宗完颜雍、元世祖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
特点这些人有的踏上过吉林的土地,有的没有来过吉林,但他们都吟咏过吉林,而且一开口一落笔就大气磅礴,震惊山河,颇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
举例杨广的《纪辽东二首》(其一):“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其中,“风云万里清”等诗句,充分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官宦群体成员隋朝的王胄,唐朝的李白、杜甫、王维,宋朝的苏轼、陆游、范大成,金代的王寂、赵秉文、蔡松年,元朝的王结、刘敏忠、梁寅,明朝的王之诰、张弼、张鏊,清朝的纳兰性德、宋小濂、成多禄、徐鼐霖、吴大澂、吴禄贞等。
特点由于他们身世经历不同,其诗词也各具特色。其中,辽、金、元、清少数民族的诗人诗作,大都跳动着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天然的豪放性格。
举例辽代女诗人萧观音在陪同道宗秋猎时曾即兴作《伏虎林应制》诗一首:“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这首诗热情讴歌了契丹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尚武精神,同时也使这位抒情女主人公契丹皇后英姿勃勃、奋发有为的美好形象永远定格在吉林大地上。
流人群体成员方拱乾、方孝标、吴兆骞、杨友声等。
特点他们仕途受挫,背景离乡,常常以歌当哭,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和内心里的思乡之情。
举例如吴兆骞的诗《帐夜》:“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崖。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全诗充满了幽怨凄婉、苍凉悲壮的意绪。
本文节选:胡维革《吉林传统文化中的“五朵金花”》
编辑:张康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