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数不胜数,不管是大龄考生亦或者是天才神童,我们都已经屡见不鲜。
但年的高考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新闻,它以仅仅字的作文,就获得了作文满分。
在世人的认知中,理科的考试难度是远高于文科的,但实际文科要考到高分难度更高。
全国高考数学、物理考取满分的学生虽然少见,但每个省都有几个。
反观语文试卷,作文能考到满分的又有几个呢?
作文在语文成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写出满分作文的人比高考状元还要罕见,这不仅需要有极强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
一分之差就能甩开千军万马,更别提满分作文了,这位考生仅凭这一点,就胜过太多人了!
一、字特殊作文,难倒阅卷老师每次高考结束,总会流传出几篇让人惊叹连连的优秀作文,其中因为所属省份的不同,高考试卷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
其中包括全国一卷、二卷还有某些省份的独属考题,不管难度如何,想要拿到满分作文都难如登天。
在这么多满分作文当中,有一篇作文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它就是年江苏省以“绿色生活”为主题,书写出总数字的高考作文,它的作者就是—王云飞。
为什么大家会对这篇作文印象如此深刻呢,首先是它的字数打破了常规,
要知道所有的高考作文字数,都要求不能低于字,而它只有字,按照以往字数不足的情况,就要扣除十分起步了。
另外此篇文章通篇都是由文言文构成,最离谱的是阅卷老师通读完整篇文章后却犯了难,
作为老师古文自然有所涉猎,但并不专精,可是这字当中,竟然有30多个字自己不认识,那么也就无法判定成绩。老师秉持负责的态度,只能将试卷转交给了阅卷组组长及古文献专家吴新江。
作为古文献专家,吴新江对古文颇有研究,但看到这篇文章也犯了难,他发现自己需要翻阅典籍,才能准确无误的给出分数。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吴教授仔细的对照文献,逐字逐句的翻译了整篇文章。
为了不产生错漏还前后对照了几次,最后写出的注释,写满了四页纸,高达两千字。
以往虽然也有人用文言文作答,但都写的不伦不类,有的干脆没有写在点子上,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只获得了很低的分数。
但王云飞写出的文章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一看就有深厚的古文学功底。
在吴教授看来,王云飞的这篇文章,不仅主题贴合绿色生活这个主旨,并且立意深远,于是给这篇字数都不够要求的文章予以满分!
在文章的构成中运用了大量生僻字,却依旧用词准确、文笔流畅没有一丝突兀,这绝对算得上这些年来数一数二的好文章。
再联想到这是一个高中生写出来的,吴教授只有一个词形容他,那就是可造之材。
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描写环境破坏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再以古文的方式去阐述,两者转换间丝毫没有突兀,满分实至名归。
新文化运动之后,了解古文、学习古文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人感兴趣,但大都浅尝辄止。
王云飞能够写出这么一篇优秀的文章,除了热爱之外,还需要花大力气。
二、在热爱的灌溉下,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人说,王云飞能够有这么深厚的古文功底,一定是出自书香门第,要不普通人怎么会接触到这些呢?
也有人说王云飞是哗众取宠,古文本就是被时代淘汰的文化,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王云飞的出身并不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父母既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也没有文化,他们能做的就只有默默供王云飞读书。
他们不知道古文对王云飞的前途没什么帮助,但他们能做的就是默默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
能打下如此深厚的古文功底,离不开对古文的热爱,当王云飞第一次接触到古诗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古文。
每当学习到了新的诗词,他都会兴奋不已,这也为王云飞学习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过了几年之后,王云飞不再满足了解古诗词,而是开始主动去诵读相对分复杂的国学著作。
《资治通鉴》、《史记》、《宋史》、《水经注》,这些在常人眼里枯燥无味的著作,在他眼里却是一盘盘的珍馐美味,每当学习到新知识他都陶醉不已。
这样的行为,在很多同学眼里是书呆子的表现,但周围环境已经影响不到他,王云飞已经沉浸到知识的海洋中了。
在他看来用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已经足够幸运了。
长时间的学习,已经让王云飞养成了固定的思维。
剩余47%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