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申怡。
今天我们要讲李白的一首名诗——《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这首诗,目前还没有人能跟他比肩。
里面有太多经典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可以说,你听我讲完这首诗,后面你看别的诗,会比别人有深刻十倍的理解;包括写作,也更加信手拈来。
所以,大家认真看,认真听。
--
这首诗开头,李白一上来就是“噫吁嚱”~
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啊~啊~~啊~~!!!”
正常人写诗,谁上来之后说“啊啊啊”?
李白说:“我就行呀”。
这就是“诗仙”的放肆和自信,那叫一个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想怎么控制节奏就怎么控制。
紧接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说,这蜀道高啊,实在是高。
你看,李白特别善于“造势”,一上来就把气势展现出来,告诉你蜀道特别特别高。
有多高?就跟青天一样的高;
青天有多高?李白说自己想象去吧。
比喻的作用不就在这里吗。
李白写诗,你会感觉他怎么就那么轻松。
你问他对汪伦什么感情?
他说:你问桃花潭水去呀。
你问他对王昌龄什么感情?
他说:哎~我寄愁心与明月。
一句都没直接写我李白怎样怎样,感觉没他李白什么事。
但李白对汪伦和王昌龄的感情,你又都那么充分地感受到了。
这也凸显李白写诗的两个突出特点:
善于借物;
善于抒情。
这两点,在他这首《蜀道难》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面,他的论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来之后;紧接着,下面就开始写论据。
李白说,我为什么要说“蜀道难”呢?
因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这4句译文大概是: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挡,从不沟通往返。
这是历史角度的论据。李白直接从古蜀国的两个君主写起,这让我们一下就有一种历史感,文章的气势和格局瞬间拔高。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有人较真说,哪里来的“四万八千岁”,李白说:我说有就有!
“四万八千岁”其实是李白在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用来突出这个蜀道的难。
后半句“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说你看这多么难啊,这么多年蜀国和秦国根本就走不通嘛!(这里既有历史,又有地理。)
说完多年走不通之后,李白又说什么来证明“蜀道难”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4句是继续借地理、历史和历史传说来证明“蜀道之难”。
翻译为:
西边太白山有只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道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很多人可能看不懂这一段,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历史的典故。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李白说:你是鸟吗,你不是鸟,所以你过不去,能够理解。
李白又把这个“蜀道难”的难交给了“鸟儿”,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
告诉你,“五丁开山”是用凡人的智慧和凡人的力量来解决“蜀道难”的问题,结果都死了也解决不了。
证明蜀道之难,凡人不可解。
那可能会有人问了,人不行的话,神仙行不行呢?
李白后面告诉你:不行。
李白在后一句写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说,蜀道之难,六条龙拉着太阳神飞到了蜀道这里,都得掉头回去;低下头往下一看,这冲波逆折,水流激荡,让人好不害怕,根本不敢过去。
包括这里李白的写作方式是先写上,后写下。上边上不去,下面不敢下;往上看到了无奈,往下看到了惊悚。你就说这蜀道难不难?
那可能又有人问了,凡人不行,神仙不行,那动物行不行?
李白还是告诉你:不行。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最能飞最能冲的,说:哎呦我过不去;
猿猱最能爬的也说:哎哟我不行。
所以说,所有的生灵在蜀道面前,你都得低下头。
那可能又有人犟了,前面你讲的都是历史、神话故事、和你想象的动物,不是讲的现实,现实可能不是如此哦。
李白说,哼小样儿,难得到我。于是,下面李白又进入现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从这一句,你就能看出,李白能放,也能收。
前面又是历史又是神话又是动物,说得特别悬。
现在,他又回归现实。
告诉你“这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这又是泥路、又是一百步折九次……非常细节地给你描述,看,这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就是这么难。
最后,李白用自己身为人的现实的感受,把所有人的反驳全部堵死。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什么是“扪参历井”?“参、井”这都是天上的星星。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李白说:在蜀道上,屏住呼吸一仰头,就能够触摸到参星,就能从井星旁边经过。
过了蜀道之后,赶紧拿手拍拍胸脯,哎哟我都紧张得不敢呼吸了,都要透不过气来了,只能用手抚胸,惊恐不已,长吁短叹。可真是吓死我了。
身临其境有没有。
李白是没看过什么科幻片的,所以你看,他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可太厉害了。
看到这里,还用李白给你讲蜀道有多难了吗?
(元赵孟蜀道难)
好,这首《蜀道难》我们刚刚已经几乎讲完了一半,就先停在这里,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消化一下;以及剩下的,大家可以学着自己去领会和感受。
那么我们最后总结一下:从前面的《蜀道难》前半段讲解,你能够从李白身上学到什么写作的方法?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文章的写法:先写整体,再写细节。
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都在写蜀道整体有多难。
写了它整体的上面多么地高,下面有多深,表面有多么地陡峭,周围有多少的滔天巨浪围着,难得不行不行的。
写完整体之后,又写细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说蜀道里面的路多么泥泞曲折,拐了又拐都走不过去。
可谓是里里外外都不放过,就怕别人不知道蜀道有多难。
2、议论文/写景文的经典模板
我们常问满分作文怎么写?
李白这一篇,可谓是议论文、写景文的满分模板。
在议论文上,李白先抛出论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那么李白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为什么蜀道难”呢?
通过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动物的拟人写法、现实情况、自身感受等5大论据出发,来证明蜀道之难。
凡人、神仙、动物;
过去的历史,当下的现实;
整体的状况,细节的艰辛;
客体感受,主题感受……
所有的论据都齐全完备,把所有人的反驳全部堵死。论据充分且全面,逻辑严密,贯古穿今,旁征博引。
所以李白的诗为什么牛,人家可不仅仅是文采斐然,底层的文章逻辑也是一绝。
就这么短短半首诗,议论文的写法(包括写景文的写法),全都有了。
所以看什么满分作文,不如看李白的诗。
三、疯狂积累典故、知识和写作素材
这首诗,信息密度也特别大。
包括蜀地自古以来的地理情况、古蜀国相关的历史和神话故事、“五丁开山”的故事……
让我们顺便把历史、地理、神话的知识都学了,以后的写作素材也能积累起来。
四、跟着李白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如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直抒胸臆说“蜀道之难”。气势磅礴,在气场上就压制住了所有人。
包括这短短的几句就包含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用得也是浑然天成。全部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当然,学完了技法,但最后,我们还是要多朗读几遍这首诗。
在朗读中,去体会咱们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妙和凝练。包括感受诗人李白,他的博学、情怀和胸襟。
这才是诗歌真正的魅力。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