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
歇宛如梦境
Tour
in
Winter
我们永远会被中国的文化所打动,所折服;我们会永远拥抱中国文化,亲吻这片历经千年的土地。这个寒假,我们“千灯共燃曜南北,华夏齐心铸九州”实践小组聚焦文化专题,探访家乡文化。我们25位同学,分别来自于18个不同的地区,分布于中国版图的东西南北。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也许只是在中国浩瀚文化之海中摭拾一片贝壳,但我们希望,我们寻找到的这些星星点点,可以勾勒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个模糊轮廓。
“回不到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在此新春之际,我们与故乡来了一场盛大的重逢。
我们与年俗重逢。阖家团圆之时,我们同时也在寻找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春节习俗。佳肴与年货,烟火与游行,春节的文化酿于酒中,燃于灯笼中,藏于笑语声中,隐于“福”字的笔墨中。我们也曾担忧于渐渐消弭在现代都市里的“年味”,却也很快释怀——情怀融在记忆里,情怀落于青年人的肩上、心中。
我们与建筑重逢。这些家乡的古建筑,流传着先人们的经验,描绘着家乡的容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纵然人来人往,纵然城市喧嚣,他们依旧屹立于落灰的角落,化作文化的“活化石”,给行色匆匆的人们庇荫,给心急火燎的社会降温。
我们与方言重逢。那一声声乡音,是来自故乡的呼唤。俗话说“三里不同音”,然而无论是东北话、四川话、赣榆话,还是云南保山方言,吴语、闽南语,都是当地人心中最原始、最动听的旋律,都是延续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循着乡音,我们看到中国民族的融合变迁、中国历史的滚滚向前。传承乡音,也是传承民族,传承历史。
我们与工艺重逢。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诞生于先人伟大的实践生活之中,是智慧的结晶。他们灵动,他们古朴,他们内敛,他们盛放。透过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我们与匠心独具的匠人们对话,与绵绵的历史对话。
在寻找中,我们思考着。接下来,请与我们一起,通过成员们的自我总结,迎接更多的重逢。
黄胜洋
本来是无意于此次社会实践的,但在阴差阳错之下,我组建了一支社会实践小队,看着团队日益壮大,加之自己有比较多的实践经验,心里便盘算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一个大的社会实践项目,冲击校级重点 项目!将这个想法告诉团队中的小伙伴们之后, 时间得到了支持。秉持着说到就要做到的理念,我们当天晚上就召开了线上会议,商讨具体实践形式,我们开了三次会议,总共花了五天形成策划案,一共八千字,34页,看着满满当当的策划案,只能说有满满的骄傲涌现在心头。
我们小队是个非常庞大的队伍,共有25个人,来自18个不同地区,按照地区我们又分为四大分区:北方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与温州地区。关于选定文化版块的主题,其实是小队成员们都想要选定的一个主题,大家都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怀有一份怀旧与思念心理,想要去认真地探寻与挖掘家乡的文化。我很庆幸,小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能够刻苦下功夫的朋友,在本该懒散的寒假也能够齐心协力一起为此次社会实践大费心力。我们的社会实践一共耗时10天,但如果包括前期的调研与资料整合,应该有半个月,我们出了许多成果,包括9篇高质量的推文、手绘画像、音频与视频的录制、海量精美的照片调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团队刻苦努力又有能力的朋友们一起创造出的 成果!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依然担任的是队长的角色,其实与其说是队长,不如说是团队思想的一个总结人罢了。长达半个月的实践任务中,我主要负责安排小队的任务流程,督促进度,负责每天的信息上报和实践汇总,以及协调各个小组之间的工作与答疑解惑,其实都是一些比较零碎而细小的任务,小队成员们每天摄影、录音、写稿子、排版推文与手绘的任务更加复杂与辛苦,所以我时常怀着感激之心,对每个辛苦工作的队员,也对他们最终呈现的 成品。
说到在这不短的时间里面的收获,是能够讲很多很多的。首先是协调一只25人的团队,小队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面,处于比较生疏的状态,根据大家的爱好与特长分工分小队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根据家乡所在地又重新划分小队推进任务,虽然可能比较繁琐,但这个方法确实能够让大家在计划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有效地进行工作和交流;第二个是流程的制定,需要时时刻刻根据小队成员的状况、实际的环境(比如实践地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尽力让进度在安排之内,这需要及时与成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变化;再一个就是技术上的难题,当然很幸运每个小组都有拥有丰富经验的人,大家可以互帮互助,我也能在大家的沟通中学到不少。所有的成长于收获都离不开成员们的积极配合,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这次社会实践增光添彩,也让我有机会学习到更多。这个寒假,感谢有你们,感谢“灯共燃曜南北,华夏齐心铸文明”!
金禧
年的春节,我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这次实践由于疫情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线上的活动,但是却在组内同学沟通中,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春节习俗,方言建筑。
我主要寻找了东阳的有关春节习俗。以前到了腊月,就要杀猪了,过去杀猪在东阳农村算是一件大事,一年难得吃几次肉,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小时候一到腊月,农村的集市便开始渐渐热闹起来,说是人山人海也不夸张。新衣服,灯笼,糖块,鸡鸭鱼肉,水果,甜果子,春联,鞭炮,挂历…还有抱着大鲤鱼的年画娃娃,还有各种塑料花,在那个时候家里的装饰就全靠它了。
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是到了小年二十三。过年的味儿才真真正正浓厚起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过小年”这天起,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
二十四扫房子,到了二十四,东阳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打扫房子啦!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这 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不能出去玩,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大年三十,除夕夜,也是难得的团圆日。在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还有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吉祥如意。
那时过年简单又快乐,摔炮、小鱼雷、蜘蛛王、窜天猴……每一个都是儿时的记忆。一个手捂着耳朵,点燃后撒腿就跑。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孟浩然笔下阖家欢聚的光景跨越千年,仍和当今人们的新年之景不谋而合。平日里儿女不在身侧的老人们、为生计奔波的人们、在异地求学的学子、尚且年幼的孩子们,所有人无不在等待那一声“开饭咯!”,就此开启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在觥筹声里,在欢声笑语中,在烟火爆竹中,中华儿女洗净旧尘,共候新年。作为中国人新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来自祖国东西南北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与佳肴。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充满温暖与人情味。
陈汤琪
初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让我着实有点兴奋又迷茫,有幸我遇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团队,人多却不乱,大家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在参加完社会实践后,才发现和中学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差别太多,这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实践。
中学时期的社会实践,止于在图书馆、医院做志愿者,而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的申请、主题的确定、策划案的形成、任务的分工、实地实践等等都是由团队共同完成,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下长大,所以这次我们以“千灯共燃耀南北,华夏齐心筑文明”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发掘家乡文化。我来自浙江宁波,一个东部海港城市。在知晓主题方向以后,我懵了,突然觉得自己对家乡宁波陌生了许多,似乎好久没有好好看过这里,慢慢淡忘了些。在决定建筑和工艺板块后,我 次认认真真地看了看我的家乡宁波。
站也是最主要的一站是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之誉的天一阁,这是我第三次来这里了,可搜寻记忆中的天一阁,却是微乎其微。游客很多,博物馆里很嘈杂,但从踏入园中的那一刻起,悠然闲逸的舒适感就围绕在身边,心情莫名的好了起来,看到天一池、秦氏支祠等景点有说不出的熟悉感,大概是因为以前来过吧,看到有小孩子在庭院里奔跑,似乎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小时候只知道天一阁是宁波有名的藏书楼,也不会想到长大以后会因为社会实践再次到来。好好地看看这里。典型的南方庭院,精美的砖雕,还有宁波传统朱金漆木做成的万工轿都刷新了我对天一阁的认识,这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藏书楼,更是宁波传统建筑和工艺的集萃。感谢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能认认真真地去欣赏这个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天一阁,看到不一样的它。
之后还去了鼓楼、宁波老外滩,都是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但这次带着历史探索的目光,两个地方都给我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团队里面分为总务组、编辑组、文稿组、图片组和微博组,我选择了微博组,小组就我一人,一开始挺慌的,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过学姐很耐心,每一步都告诉我要做什么,超级感谢学姐。现在就希望运营的微博能不拖大家后腿,为我们团队加把劲。还有我们团队超有爱的一个小细节,图片组给每个人手绘了一个人物头像,这个真的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虽然因为疫情关系,大家分散在各地,但是一幅手绘把我们放在了一起,记录这段令人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
余苏琦
无论去到哪里,家乡的记忆犹存。
这次的“千灯共燃曜南北,华夏齐心铸文明”社会实践活动,是让我更好了解家乡的一个良机。在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担任了社会实践编辑组的成员,参与了社会实践推文的排版和编辑工作,在前期部分策划案撰写和推文编辑的过程中,我在能力上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提升。
在做家乡文化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才对家乡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与温州市艺术家协会取得联系后,我们去了温州本地的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的建筑外形设计来源于雁荡山的奇峰翠峦,大门照壁饰以大榕树石雕,这也寓意着温州人勤劳务实百折不挠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自然馆、陶瓷馆、工艺馆等专题陈列,并且今年正值弘一大师诞辰周年之际,此时博物馆也恰巧开办了“碧天芳草”李叔同师友翰墨展,此外,在博物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宗教工艺,在佛光塔影中,我慢慢了解到了温州白象塔的故事,白象塔珍藏着丰富的佛教文物,有庄严的佛像,慈悲的菩萨,沉思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王,也有恭敬的供养人和虔诚的僧侣,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逐渐碰撞、磨合和融汇,逐渐本土化且适应了中国社会,这些信息在白象塔以及其出土文物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我还观赏了馆藏的陶瓷作品,从西汉到明清的瓷器都是陶瓷业在或式微或发展的历史见证。
此外,我还通过采访、调研等形式参与了温州方言的实践活动,温州方言作为别人口中的“恶魔之语”,是一种值得传承千年并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邀请了路人阐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温州童谣民歌以及对方言传承的看法与观点,对温州方言的实践调研活动无疑是意义非凡的,因为方言对中国文化而言,已经逐步从工具语言蜕变成当地的地域文化标记,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护方言的多样性,更要保护家乡的乡土文化,毕竟“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
对温州的家乡情怀带引我去追寻历代温州人栉风沐雨、胼手胝足的足迹,温州于我而言,一直是一处人文渊薮之处,与生俱来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生命禀赋,成就了历史上一个个温州历史的辉煌。
有人说,家乡是最深情的归途,古有李白的对月思乡、苏轼的千里共婵娟,近有老舍笔下的北京、陈忠实的陕西、张爱玲的上海,温州在我心中,尽管平淡宁静,也总能让我心中泛起点点涟漪,所谓落叶归根,倦鸟知还,正如余光中在《登长城》中所言,“我不是匆匆的游客,是归魂,正沿着高低回转的山势,归来寻我的命之脉,梦之根”。
于嘉悦
最近读诗,很喜欢“旧山松竹老”这一句,与“白首为功名”一样,这一句也是作者对人生无奈的沉郁慨叹。从古至今,乡愁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一大热门题材,也是萦绕在每一个他乡游子心头的不变情怀。今年寒假,在回到故乡后,我跟随寒假社会实践项目组的步伐,逐渐更深一步的走进家乡文化,走进家乡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这方生养我的北国土地的过往与现在。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项目在经过大家商议后立项并完成了完成策划案,主要以了解宣传家乡文化为目的,定名为“千灯共燃曜南北,华夏齐心铸文明”,并随后开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