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道一道
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你的姿态里,藏着奋斗的痕迹
很喜欢亦舒的一句话,“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姿态好看”。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女人,拥有精致标准的脸蛋或许是天生的,但底子里的精致却必须后天养成。
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现新面孔邹韵,她是《主持人大赛》的“神仙姐姐”、是新闻类主持人冠军,网友称她为舞台上的“大魔王”,甚至被叫“董卿第二”。
她一出场,后台的选手就纷纷称赞,“底气十足”,网友也激动地刷起弹幕,“专业的魅力”、“沉稳大气有内涵”、“天选之子”、“口读满分作文”。
其实要说长相,邹韵算不上美女,没有别人眼中的完美身材,也没有无可挑剔的相貌,但自打站在舞台上,就像一道光芒照亮了全场。
“我叫邹韵,谐音走运”。
这是她参加主持人大赛时的自我介绍开场白。
斩获冠军后,有人说她一夜成名。
但细数她的奋斗之路,原来一点儿也不走运,已经有10年的沉淀。10年间,她挑战了无数个黑白之夜。多年的记者经历、深造的学习之路、刻苦的钻研英语之路,都浓缩在今天的姿态里。
在一次采访中,邹韵说,“人的每一次经历和努力,它都会让你变成更好的、更有阅历的和更有见地的人。”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但唯一不能带走的是,就是你奋斗的痕迹。
十年后,邹韵能站到这里,其实早已注定。
因为今天享的福,就是十年前流的汗。一切皆有因果,种下的努力迟早要开花。
理性思考,拥抱成长型思维
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做同声传译。
第一次参加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无缘决赛资格;
努力一年后继续参加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最终取得季军。
两次都没能取得第一,也就是说,同声传译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后来歪打正着成为一名驻外记者。
这事放在普通人身上,或许会梳理自己过往的英语比赛业绩,然后自我陶醉、自我肯定,觉得此次比赛有猫腻、不公平等,但邹韵不这样认为。
她比赛后总结经验和技巧,她说,“比赛考查的绝不仅仅是英语水平,每个选手的水平其实都差不多,而让选手们脱颖而出的是独特的视角、深入的剖析,以及深刻的内容。
而这些都是和日常积累的知识密切相关的,明白了这点后,努力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正是这种理性的思考,没有让邹韵一直纠结于是否得冠军,而是明确前进途径、继续努力。
其实她从初中英语水平就出类拔萃了,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年北京21世纪联想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年北京市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复赛特等奖。
有着如此光鲜的成绩,但她依旧理性看待自己的“季军”,不是自己的优秀看不到,而是自己还有待提高。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把自己始终处于终身成长的篮子里,一步一步给自己增加底气。
人格心理学家罗尔·德韦克说,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自我进化。
如果没有邹韵的赛后理性思考,我想大抵是看不到她如今有底气的姿态。
正是一年又一年的不断思考、挑战困难、战胜自我,才成就了落落大方的谈吐、广袤的国际视野,以及厚积薄发的风采。
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底气
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有怎样的底气。
这是邹韵在总决赛最后三分钟自我展示中所说。
她做驻外记者9年,国外的她,经常是第一时间跑新闻现场,带给观众最新最准的消息。爬坡上坎踩泥泞是家常,风水日晒和熬夜是便饭,遇到突发事件,更是高压之下求时效。
有一次在国外的突发事件中,遭遇飓风灾害,现场断水断电、随时会接收不到信号。邹韵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冒着高空坠物、核电站警戒状态的风险,与央视直播间连线还原事情情况。
转播画面里,当时现场一片狼藉,而邹韵全程都是站在积水中完成5分钟报道。
对于工作,她专业的敏感度、新闻人的初心和热爱,让无数人称赞,她不属于那种站在台上特别打眼的人,也不是科班出身。
那她的底气来自哪里呢?来自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沉淀,她说,“我的报道是我一条一条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编出来,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完成出来的。”
其实,没有人能够一夜成名。看得见的是冠军的荣耀,看不见的是背后的艰辛和坎坷。
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底气。
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缺少机会,不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坚持和努力。待到花开之时,自会绽放。
如果没有9年的记者锻炼期,邹韵不会把她独特的国际视野变成自己的优势,也不会在即兴演讲中思维如此敏捷,更不会在采访袁隆平院士中有娴熟和地道的英语采访。
她的专业素养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如今,从跑外景的记者,到CGTN演播室主播,再到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24小时》的固定主持人,实现了她的华丽转身,同时仍然朝着自己的梦想,继续搭桥努力。
时代不会辜负每个人,也不会因为“走运”而成为“邹韵”,愿我们都能靠自己变得强大,用最好的姿态,有底气地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