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命题解读本则材料可谓言简意赅,于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信息。
考生在审读的时候,务必要留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具有喻指含义,比如困境、坎坷、苦难、挫折等。由此,进而读出“自我”“困难”“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出正能量,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立意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面对必须穿越的沙漠,“借力”也不失为正确选择。既然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可以选择,在为了自由的征途中,我们只要选择正当、恰当的穿越沙漠的方式,就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奏效的、能够抵达自由的彼岸的。
2.“限制”是为了更好的“自由”。即论述不自由是为自由做铺垫,是为了更好、更大、更多的自由。比如,科学家为了更新、更好的发明创造,不得不深居简出,甚至与亲人、朋友分离,这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因此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充分的自由——造福国人、世人、家人与朋友。
优秀范文穿越的姿态由你定
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眼前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不会感到有一只名叫“青春”的小兽在内心日益膨胀,在夜晚肆意狂奔?
反正,我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并且当一张张习题卷纷至沓来的时候,当夜晚梦见考试时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念头格外强烈。
我听见那只小兽在咆哮:我要逃离!我要自由!
苏轼曾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可是我们的年华到底是奉献给了梦想还是葬送给了应试?
我们每日戴着厚厚的镜片,手上的老茧被笔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各种要奋斗的训诫不绝于耳。每每需要呐喊的时候却不知被什么钳制住了咽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痛斥这如同八股取士的教育,痛斥应试教育让多少学子不堪重负、疲惫不已。
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高考这座“压力山大”的独木桥,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到达自己的远方。郑渊洁说过:那些拼命抱怨应试教育毁了一生的人,即使没有应试教育,他们也会一无所成。拼命想逃出某个牢笼,到最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进入了更大的牢笼。
事实是,你必须要去穿越这片沙漠,这或许不是抵达梦想的唯一出路,可它是必经之路。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在高考结束的那一霎必定失声痛哭,或喜极而泣,或庆幸解放了自己——为自己,也为这段穿越的年华。
可是,当真正迎来这一刻的时候,总会有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风干成一张张薄薄的纸,有些人可能会开始无限制地沉迷于学习之外的娱乐与无为。
这时我们渴望的自由已经到来,但一些人此时即是真正地将青春推下断崖,连叹息都不复有。终有一天,那些追求到所谓“自由”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被禁锢,自由,终究抛弃了他,换来的是种种羁绊与限制。这时,他会猛然醒悟,回忆起那些叫嚣着要逃离的日子,那,才是在不自由中最自由的拼搏。
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注定是要受时代背景制约并做出选择的,可你不得不承认,选择权归根结底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
你要去浪迹天涯,就该学会扬帆掌舵;你要飞翔于天际,就要丰满羽翅;你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要有自己的方向。
哪怕你必须去学奔跑,也不能忘却飞翔。穿越,是必然的,以怎样的姿态穿越,即是你的自由。
名师点评该考生以一只“青春”的小兽的口吻,讲述因学习苦累而发出“我要逃离!我要自由”的呐喊作为引子,从反面论述了假如没有了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看似自由了,实则陷入了不自由的深渊而无所作为,视角新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文章跳开一般常规的套路,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宕开一笔,由现实生活说起,依此自然而然地引出材料所要阐释的观点和论题,采取正反论证,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记,说理独到、精辟,使中心论点十分明确,实属#高考#考场作文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