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病因例析
1.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考虑其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也可从象征意义去分析,“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再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题目中关键词往往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准确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是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如“见证美好”(年深圳卷),“见证”一般风景的美好,固然可以写出好文章,但容易流于“肤浅”;如果从平凡的生活中见证人物的美好品质、高尚情操等,就更有利于写出优秀之作。再如“合唱”(年陕西省卷),如果着眼于本义,可以写自己参加或欣赏合唱节目;如果着眼于引申义,可以通过具体事件,以小见大地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2.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一看题目,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江苏南通和黑龙江大庆的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题目中有一个概念“出发”,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目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相互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予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策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相互”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爱意,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目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不仅要弄清概念内涵,还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通,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3.不能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最”“真”“也”“还”“更”“其实”“依然”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荆州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汕头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都可以;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有的考生忽略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蕴涵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如“我依然——”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如“也是一堂语文课”隐含着“不是一堂语文课”之意,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虽然它不是一堂语文课,但它应该具有语文课的特质,它使学生获得语文课一般的知识浸染,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也”,副词,表示“同样”。在这个作文题中,用“也”意在说明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是与语文有关的活动、经历等,如,一次公益活动,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参观活动,听别人的一次专题讲座,听别人的一席谈话等。人、事、物、景、理,均可入文,一本好书、一段经历、一组镜头、一番思考等,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价值,都能写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