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洮南
古城摄影话今昔
赵志诚
摄影技术传入洮南,大约在民国十五年(年)前后。而商业摄影又是最先在洮南开始的。当时,摄影工具有座机(较大,支柱有轮,可以随意推动),还有外拍机(相机用三角架支撑),可以在室外拍摄。当时座机相片底片,都是玻璃板,药膜是涂在玻璃上的。后来胶片代替了玻璃底片。
早期的玻璃湿版相机
当年我市较大的照像馆,如“同芳”、“先达”等几家,店面较大,对顾客服务周到。相片加上了精制的相片套,照片被保管得较好。
除了商业照相之外。小型型、型相机,也进入我市摄影爱好者手中。但多数是型,如德国莱卡系列,禄莱系列等,也有仿制品,甚至还有外型用木料制作的。
解放初,我在一同学家看到三架相机,其中一架型,使用玻璃板,另两架使用现代胶卷,相机性能相当完善,快门十档,光圈七档。可见30——40年代,相机发展之快。
私人手中的相机,除生活照之外,也有爱好者涉入艺术摄影之列的。解放初,我在同学家看到一本“伪满”在沈阳出版的奉天画报,上面有一介绍摄影家——绿倩小传的文章。绿倩,原名谷天石,系洮南人。该文介绍了谷君闲暇时踏青原赴郊野,扑捉摄影之瞬间的情况,并发表了该君的两幅佳作,其中一幅虽然是小时看到的,但至今记忆犹新,名为《麻雀闹寒林》。问及洮南照相业老人关于谷君的生平,却无人知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伪满时代,日本人把洮南10多处风光,拍成风光明信片,在全东北发行。现散落民间手中较多。此片分彩色、黑白两种。拍摄的风光有老爷庙、慈云寺、古木、兴隆街等。
年春,我在德顺乡玉城村一农户家,发现几幅彩色名信片,有老爷庙1幅、兴隆街2幅。这些照片,虽然是40多年前的作品,但彩色还相当艳丽,拍摄角度较大。我曾仿原照点再照一张,却非常逊色。可见四、五十年代摄影技术已非常先进了。
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已能生产相机。最早的是年产的幸福牌,之后又生产海鸥型、上海58型。此时,洮南农业、农电、学校、公安等部门,也开始利用相机为生产、教学和侦破等服务,拍摄有关照片。60年代,我市举办过的美术、摄影展览,那时出展的照片比较少。我记得当时文化馆的马建民同志拍的几幅作品,其中有民兵抬着重机枪检阅的镜头,给我印象较深。在70年代中期,教育系统在一中礼堂举办过展览。其中各校学农部分,大都是照片。文化馆、商业等系统办展览时,都有照片部分,而且均是黑白的。
幸福1型相机
80年代,彩色摄影开始进入洮南。当时文化美术厂,是第一家用彩色胶卷为顾客服务的。照完的胶卷,要用木盒包装好寄到长春“白山彩色图片社”去扩印。这个时期,县里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大多是用彩色照片来报导和宣传大会盛况的。文化馆在画廊上曾以大幅彩照来宣传洮南的英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如年我县有一幅《匠心不已》的摄影作品(黑白)参加吉林省第十届艺术影展,获得好评。有多幅照片选入地区参展并获奖。
年,洮南文联成立,摄影协会和其它协会一样,相继成立。之后,影协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艺术影展。近年来,已有多幅彩色、黑白照片参加省、地影展并获奖。现在,市摄影协会已发展会员70多人,一批摄影新秀脱颖而出,他们仅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新闻照片,每年就有余幅。
年4月,市委宣传部和白城日报社在洮联合举办了首次“新闻摄影”培训班。我市有40余名摄影爱好者参加了培训学习。吉林日报社和白城日报社摄影部主任袁焕章、左玉文等同志亲自到场讲学,推动了我市摄影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市群众性的摄影活动正方兴未艾,摄影艺术正在为洮南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它的独特的作用。
洮南原照相馆,现已旧貌换新颜
信息来源: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本期编辑:王迪
责任编辑:邢立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