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曦
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随着偶像剧《亲爱的翻译官》的热播,再次掀起了网友们对翻译工作及其从业者的追捧和热议。尤其是里面男女主角就职的“高翻院”,以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格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在里面工作的高级白领,整天出席各种外事活动,负责接待海外各种贵客,还得穿短裙或晚礼服,听着就让人有一种不明觉厉的高端之感。
当然,这只是偶像剧,现实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少翻译从业者在看过剧之后都指出,翻译工作虽然看起来风光,但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据这些专业人士介绍,一般在会议的时候,同声传译是两人一组进行轮换,不过译员就算是在暂时休息的时候也不能闲着,要帮同伴听现场、做笔记、查字典。由于翻译常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为了熟悉某个行业,翻译人员常常要做大量的前期储备工作,因此常常加班加到凌晨两点,每天还要听外语,做笔记,看资料等。这种工作不仅烧脑,而且还烧体力,许多人主持一场翻译下来感觉整个人虚脱了。看来,翻译还真是一个人前显贵,人后受罪的职业啊。因此,这份工作拿着高薪,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翻译,古已有之的重要职业
话说回来,翻译并不是一个新型职业,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事实上,周朝当时就有一个叫作“译”的公务员职位专门负责翻译少数民族的语言。与现代跨国翻译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译”更多的是把诸侯国的方言翻译成周朝的官方“雅言”吧!据说,当时孔老夫子平时也是说他们鲁国方言,但是一旦是读书,就会切换到“雅言”;而且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听说遇见语言问题,想必他老人家就会多种语言,胜任翻译官没有问题。
在古代中国“万国来朝”的外交模式下,翻译官除了担任语言沟通使者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导这些外邦人士必要的宫廷礼节,只要不在朝堂上捅篓子,能把必要的外交仪式糊弄下来,就怎么都好说,至于是不是真懂外语,那还真不好说,反正那个时候懂外语的人才少,随便怎么说都行。在《后汉书·南蛮传》里面就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据说在周朝周公摄政的时代,交趾之南越裳国(今天越南)的使者抵达陕西,还带了当地特产——白色山鸡,当时主政的周公很高兴,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听不懂他们的“鸟语”。于是费尽心思,找来了懂越裳话的人,但是这个人又不懂陕西话,大概只能转译成当时广西的方言;于是,周公又找到了一个懂广西方言的人来做翻译,但这个广西话翻译只会说湖北话,于是又找了一个会说湖北话和陕西话的人翻译,如此一来,通过三重翻译,周公终于明白了越裳国使者的来意。如果要按史书的说法,当时周公很高兴,把白山鸡供到太庙之中祭祖,还开心地鼓了一曲《越裳操》琴曲。事实上,周公虽然非常开心,但经过如此折腾的“传话”,恐怕其兴致也难免大打折扣吧!
·古代也有“高翻院”这种高大上学校?
在《亲爱的翻译官》剧中提到的“高翻院”,其实在清代也有类似的机构。由于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为了培养对多民族进行管理的专业人才。清政府开设了专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学校,不仅进行精英教育,也进行外语教育,咸安宫官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
咸安宫官学是创立于雍正七年(),由内务府管理。当时的雍正皇帝下令,把皇宫里面的咸安宫旁边的空闲房屋改为学房,开始招收学生。校址位于皇宫之内,由此可见这所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贵族子弟的学校。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异常雄厚,全部是由掌院学士委派满翰林官二员、汉翰林官四员来充当教导,教师则至少是进士、举人。而学生在这里除了要学习汉语之外,还要学习满语和骑射。由于清朝资源丰富,在这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学不到的知识,语言类课程常设有汉、蒙、藏语等。而皇帝对这里的人才非常重视也很重用,每五年就会派大臣考核一次,择优直接录取为官员。
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出路,当然招生也不会随随便便了。事实上,像咸安宫官学这种“重点学校”,向来只招收八旗子弟,而且还对外貌有要求,要求是“八旗、内务府俊秀子弟”。不仅要求品学兼优,还要求要外貌出众,像这样的高级贵族学校,和“高翻院”相比恐怕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事实上,咸安宫官学之优秀,在乾隆和嘉庆两朝是赫赫有名的。当时有个叫英和的人,写了一本叫《恩福堂笔记》,记载他父亲曾上过这所学校,基本功相当扎实,年至七旬背诵古文,还能“诵经尽卷,不遗一字”。
·和珅,清代的“程家阳”?
在《亲爱的翻译官》这部偶像剧中,男主角程家阳是一个很出色的翻译官,不仅语言流利,而且熟悉外交礼仪,在各种外事场合都能做到文质彬彬而且有礼有节,让所有的外国友人都为之倾倒。虽然电视剧中有所夸张,但是这也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其实在清代也有一个类似剧中程家阳这样的高级翻译+外交人才。说出来恐怕很多人都不太会相信,这个人就是清代著名的奸臣和珅!
和珅!这不是在电视剧中和纪晓岚斗智,在相声中和刘罗锅斗勇的肥头大耳的蠢货吗?他不是一贯不学无术,只是仗着自己擅长吹嘘拍马屁获得皇帝欢心,然后乘机贪污弄权的小人吗?他怎么可能有语言天赋呢?
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可真就是被影视演绎的形象给骗了。和珅在民间流传的形象这么不堪,主要还因为他是一个大权臣,弄权腐化、把持朝政,把清中期的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就这点而言,此人的确不是什么好货色。但如果因为此全盘否定他,就觉得他是丝毫没有本事的马屁精,那就太小看这个人的本事了。俗话说得好,大奸大恶之人往往也有大智大才,这句话用在和珅身上还真不过分。和珅不仅是个外语天才,而且还是当时乾隆朝拿得出手的唯一能精通多门外语的外交人才。
和珅相貌应该极其出众,至少不会比剧中的男主角差。从他能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这种要看长相的学校,就可知其相貌应该不差。而根据当时许多同时代人也在笔记之中记载,和珅他不仅长得不差,而且还相貌堂堂很出众,让人一见便有好感。
而且和珅这人相当聪明。他早年家境并不是很好,家里是请不起什么教师的。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是正儿八经的旗人,父亲又是为国捐躯,属于烈士子弟,所以能享受当时的优惠政策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据说,读书时期的和珅是个学霸,博学强识,到后来甚至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乾隆朝朝堂之上虽然大臣众多,但是能精通四门语言的也就他一个人。
当时乾隆用兵西北边疆,由于当地局势复杂,往往涉及和边疆的少数民族交流,这些相关的文告、露布的事宜全是由和珅这个外语行家操作的。据《八旗通志》记载:
“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嘲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并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整个朝廷,也只有和珅一人能够负责办理这种重大外交文件的起草和撰写,由此可见其语言造诣。乾隆四十五年()之后,基本上乾隆就把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琉球(冲绳)和南掌(老挝)等国使者的任务全部交给和珅,让他负责和这些国家的外交事务。
乾隆五十七年(年),清政府迎来了中外关系史上最重大的外交事件——马戛尔尼访华。当时马戛尔尼带领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期望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这是清朝外交史上第一次如此重大的外事活动,乾隆对此非常重视,指派和珅作为中国政府接待的总负责人,并且定下了“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不可意存玩忽,不可过于优待,转为所轻”的基调。
在这次外交交往中,和珅获得了马戛尔尼极高的评价,双方在觐见礼节上爆发冲突,英使团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膝下跪,而中方则要求按觐见皇帝的礼节“三跪九叩”,双方争执不下,一度谈判濒临破裂。和珅在两边调和,说服乾隆免了英国使团“三拜九叩”之礼,但也拒绝了英人亲吻手背的礼节。在交涉中,英人对其印象极好,认为他“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从对他极高的评价来看,和珅很可能也懂英文,甚至对西方礼节也有可能略知一二,所以才给英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和珅的外交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维护了中国的大国尊严,又没有任何失礼,让英国人挑刺。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和珅还真算是一名“亲爱的翻译官”吧!
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好文推荐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千年恩怨是如何埋下的?
年6月中旬,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军队忽然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导致多人死伤。光看标题还以为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谁想到居然是同为伊斯兰教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呢?其实两国早已埋下千年恩怨......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不赢球就去死:欧洲足球背后的战争与政治虽然没有硝烟、枪炮,但足球一直被称为“绿茵场上的战争”,“不赢球就去死”,这话放在现在可能让人觉得有些耸人听闻,但是在八十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刚创立的时候,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并不光荣的孤立:英国和欧陆的历史纠葛
英国脱欧的事情最近炒得沸沸扬扬,英国为什么要脱离欧盟?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恩怨怨的纠葛?英国这一次脱欧真的做到光荣孤立了吗?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
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