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城,有各种小吃儿~
鼓曲大王赵玉明老师,有一段代表作——《北京小吃》,这段单弦的特点就一个字“贫”,比如开头的这几句,句句儿化音,听起来既押韵又俏皮:
话说北京城儿,有各种小吃儿,做法奇特有绝门儿,万紫千红各有各的味儿,呀儿呦,有凉有热,是有块也有丝儿,嘿伊儿呀儿呦。
这段唱词,并没有夸大,北京小吃,的确是万紫千红,林林总总,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清代《都门竹枝词》云:
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种小吃?恐怕在地道的老北京也查不过来。最近几年兴起一个说法,叫做“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一般说来,指驴打滚、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等十三种常见的小吃。
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就知道,这个名单很明显是不合理的。比如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卤煮,豆汁,炸酱面,炒红果,炸灌肠等等都没有入选。但是呢,凡事讲究个约定俗成,大家都这么说,再加上网上的各种攻略指南,慢慢地大家就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来北京也有四年了,作为一名地道的吃货,焉能过宝山空手而归?莫说他十三绝,就是三十绝,三百绝,本少爷也绝不能容他猖狂啊。必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所幸这场战役十分顺利,大获全胜。接下来,就向大家展示一下“胜利战果”。
01
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豆面卷子,做法很简单,黄米面加水蒸熟,揉成面团备用。将黄豆炒熟后,压碎,过滤成细面。之后黄米面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团丢入黄豆粉中,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之后擀成薄片,均匀地抹上赤豆沙或者红糖馅料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驴打滚的成品,黄白红三色相间,颜色搭配十分和谐。而且具有浓浓的黄豆的香气,再加上黄米和豆沙的馥郁,引人垂涎三尺。一经入口,软糯,香甜,卷纸和馅料缠绵于唇齿舌尖,久久不散,真可以说得上是一块入口,满口生香。
02
艾窝窝
艾窝窝的做法也很简单,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
关于艾窝窝这个名字,窝窝是北京俗话,相当于点心。传说,第一次创制这味小吃的人叫做“艾买提”,所以这味小吃就成为艾窝窝。
艾窝窝的外形洁白如雪,偶尔点缀一点红绿色的食材搭配,犹如雪中的青松红梅。一经入口,里边的坚果馅料,酥脆香甜,和糯米的软糯相得益彰,慢慢咀嚼,食物的本味随着牙齿的研磨,慢慢散开,越吃越香。
03
糖卷果
糖卷果是一道用山药和大枣为原料做成的小吃。将山药切碎,大枣去核,配料清理干净。之后加入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之后,将蒸好的原料,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之后,另起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入,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或者各色糖果碎即可。
糖卷果经过挂糖之后,表面金光奕奕,晶莹剔透。上边有各色芝麻和糖果碎的点缀,像极了琥珀。经过油炸之后,外壳十分酥脆,略有粘性,轻轻一咬,能听见咯吱咯吱的声音。里面的山药和大枣,经过蒸制,软滑甜美,外焦里嫩,搭配适宜。糖窝窝外表的糖,经过熬制,有一种略微的焦糖感觉,而里边大枣和山药的甜味,则略微清淡,两相配合,浓淡相宜,值得慢慢体会。
04
豌豆黄
豌豆黄,分为“糙豌豆黄”和“细豌豆黄”两种,前者是民间小吃,后者这是宫廷御宴。
"糙豌豆黄儿"的制作相对简单,白豌豆去皮,加水,用小火焖烂,之后放入糖水翻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冷却成坨后,切成小块。是北京春季的应季小吃。每年春夏之际,用以消暑解热。
"细豌豆黄儿"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小吃改良而制成的。基本做法不变,只不过再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更加精细。配料更加丰富,造型也更加精致多样。
现在大街小巷的豌豆黄,都是清宫御膳,豌豆黄颜色金黄,半透明状,而且味道十分香甜,口感特别细腻。入口即化,清凉爽口,而且有一股独特的豆香味。而且,现在很多豌豆黄中还要嵌入各种馅料,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口感,解暑消热,成为上品。
05
蜜麻花
蜜麻花制作的诀窍在于两块不同面团的组合。发酵好的面团,一块兑上碱,称为碱面,一块兑上红糖,称为糖面。之后,擀成小条,两块碱面夹一块糖面。之后,切成小段,折成耳朵形的坯子备用。起锅烧油,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
蜜麻花颜色棕黄,晶莹油亮,而且层次感特别强。轻咬一口,却并不特别的硬,经过发酵的面团松软绵润,甜蜜可口。而且,造型层次感极强,有助于油炸和浸糖的过程中更加入味。
06
糖火烧
糖火烧是是满族传统小吃,已有多年历史,据说,原为通州小吃,后传入北京。
糖火烧的制作并不复杂,先是调料,将红糖、麻酱、桂花、香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面粉和碱面搅成馅料。之后,将馅料均匀的铺在擀薄的面皮上,经过反复的卷折造型,入炉烘烤即可。
糖火烧外边呈砖红色,非常具有食欲。而且,经过炙烤,红糖,桂花,香油的香味,一方面浸入饼皮,一方面飘逸在空气中,对于嗅觉是一种享受。而且,仔细咀嚼,香甜味厚,麻酱的醇厚,桂花的清香,红糖的浓重,香油的华润,火烧的松软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07
面茶
面茶,制作尤其简单,一般说来,将糜子面倒入锅中,用少许凉水,调成糊状,之后起火熬制面糊,用文武火慢熬,然后在盛入小碗的面茶上浇上一层芝麻酱,再在芝麻酱上撒上一些芝麻盐。一碗面茶就大功告成了。
熬好的面茶层次感特别鲜明,芝麻,麻酱,面茶一层一层,鳞次栉比的感觉。而且,底部热面茶的温度,将芝麻酱和芝麻盐的香味激发出来,浓郁而沉重。
喝面茶的方法也值得介绍——吸溜。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08
焦圈
焦圈这种食物,常常是作为豆汁的黄金搭档出现的。制作并不复杂:温水化开盐、碱、矾,之后,加水和面。醒面之后,反复揉搓,排除空气。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然后取两个小条重叠起来,再顺着长度切出一条缝。然后放到油锅里,当小条在热油中浮起,迅速的将它翻个,然后再将筷子插入缝中,把缝碰宽,然后用筷套着缝,在油中划上几个圆圈来,便形成了一个圈儿。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赞美焦圈(也叫环饼),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焦圈的魅力主要就在于这两点:第一是外形,金黄的环状,让人感觉是“佳人缠臂金”,有一种富贵气。第二是口感,香甜酥脆,配合着浓稠的豆汁,真是天作佳偶。
09
馓子
馓(sǎn)子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明矾、碱面、白糖、桂花磨成细粉,之后加入水和面粉揉成面团。醒面之后,刷上油,之后切成小条。条头放在左手食指根处用拇指压住,将面条绕在其它4个手指上,一边绕一边将面条拉细。约绕30圈左右,将条揪断。断头压在圈内,再用两个食指将整体拉长,之后,用两根筷子代替两个食指把两条绷直,下入油内炸至半熟时斜折过来,定型后抽出筷子。
炸好的馓子属于既好吃又解闷的玩意儿。馓子的外形看起来就像下了油锅炸完的线轴一样。而且,面丝极细,每一丝,每一缕都非常入味。酥脆的口感,一要起来,蓬松而酥脆,既好吃,又好玩。
10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的制作比较复杂。分为两个大步骤。第一是作年糕坯。先烧水,水开后,将面粉下入锅内,迅速搅拌,面团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即可。接下里,将白糖水,鸡蛋,奶油,糖水分次加入面粉中揉搓均匀,之后揪成年糕坯备用。起锅烧油,将年糕下入油炸,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球形,金黄色,再加上白糖的映衬,颜色十分好看。而且,经过油炸之后,外焦里嫩,香味浓郁。一经入口,软糯浓香,奶油的味道散发出来,让人久久回味。
11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这个名字就俏皮的很!这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豆沙馅的烧饼。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最大的亮点,自然是这个外形。烧饼背上斑斑点点的芝麻,边缘咧开的大缝,看起来真像一个蛤蟆一样。至于吃起来的味道,倒是没有这个外形和名字抢眼。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芝麻馅烧饼。
12
姜丝排叉
鲜姜去皮剁细,加入面粉,揉成面团。之后就像制作蜜麻花一样,将擀薄的面片意义重叠起来,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炸制金即可,炸好的排叉冷却备用。
另起锅烧水,将鲜姜去皮切细丝过水,之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好的排叉入姜汁熬出桂花饴糖中过蜜。
排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姜味。但是,经过油炸和煮制的姜味并不浓烈,而是若隐若现在排叉的鲜香甜美之中,需要仔细品味。那是一种,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味道。作为一道茶菜,搭配着或浓或淡的茶,仔细品味,有一种寻寻觅觅的美感。
13
炒肝
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
炒肝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煮熟,出锅前加入肝片、味精、酱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汤汁油亮、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因为蒜泥很细,故有"吃蒜不见蒜"之说。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好处是肠、肝和芡汁分布均匀。
14
穷人乐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发现,这所谓的“老北京小吃十三绝”基本以主食为主,原料基本都是易得的五谷杂粮,花生豌豆。而且烹饪方法相对简单,基本就是蒸和炸。都是粗粮细作、素菜荤味的作品,简单点说,都属于穷人乐。
什么叫穷人乐呢?就是金圣叹那句经验“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道。”
其实我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小的时候家里穷,我问我妈妈,香蕉是什么味道?我妈妈说就跟地瓜(红薯)+高粱米饭的味道差不多。
老北京一辈一辈,居住在皇城根儿。平头老百姓,谁能吃得起那些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参?就别说这些了,就是买条鱼,吃顿肉,都得精打细算。所以呢,老百姓们就开始费尽心思研究这个穷人乐。吃点下水,借借荤腥,比如什么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儿什么的。再不就粗粮细作,别天天蒸馒头,擀面条,整点糖火烧,蛤蟆吐蜜,花不多少钱,费不多少事,答对地一家大小,乐乐呵呵,嘻嘻哈哈,何乐而不为呢?
几百年后,这份“穷人乐”成为了老北京人,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象征。虽然,现在他们不再为吃发愁了,想怎么吃怎么吃,爱怎么吃怎么吃。但是,这些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这份“穷人乐”的智慧不能丢。所以,一代又一代,这些小吃,就成了老北京的招牌。
15
被折叠的北京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一直有一个非常浓烈的感觉。北京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整体,它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借用《华严经》中的话——不同人看到的北京,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讨论小吃,所以,我们不妨就用吃来做个对比。刚刚说完了北京街头巷尾的“穷人乐”小吃。那么,我们不禁要想,碧瓦朱墙的皇宫里的“阔人乐”,都有些什么呢?我翻了翻材料,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在这份食谱中,不同的菜肴,按照饮食的顺序被分为五份: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拌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清宫的饮食,一直保持这种奢华的程度。据老艺人金文声回忆,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报菜名》就是以慈禧太后传晚膳时候的菜单子为原型的。那么,老佛爷每顿饭吃多少东西呢?我也查了一点材料:
先是餐前小菜: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个甜碗四点心。
四干是黑瓜子,白瓜子,核桃蘸子,糖杏仁儿。
四鲜是北山苹果、深州蜜桃、广东荔枝、桂林马蹄。
四蜜饯是青梅、橘饼、圆肉、瓜条。
四冷荤是全羊肝儿、溜蟹腿、白斩鸡、炸排骨。
三甜碗是莲子粥、杏仁儿茶、糖蒸八宝饭。
四点心是芙蓉糕、喇嘛糕、油炸荟子、炸元宵。
而且,这只是压桌碟,愿意吃吃两口,不愿意吃把它撤到旁边儿,真正的南北大菜这才上来。真正的南北大菜有哪些呢?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士蟆!烩腰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鲶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
什锦套肠儿、麻酥油卷儿、卤煮寒鸦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骨、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全饤儿、烩鸽子蛋、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开耳、炒田鸡,还有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件儿、清蒸江瑶柱、糖熘芡实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蟹、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焖鸡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烩茭白,茄干晒炉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氽丸子!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大肉、白肉、酱豆腐肉!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洋洋洒洒,好几百道菜。当真是天家富贵。而且,这一天一地,一上一下,居然就发生在同一个城市。
我不知道你们想象过这样的场景没有:
紫禁城的某个亭台水榭边上,老佛爷穿着万寿锦袍,斜倚在紫檀的床榻上,金盘玉碗,一口一口的抿着被造型成百福万寿的“细豌豆黄“,桌前摆着冰山,身后小丫鬟一字排开打扇,隔着水对岸,五六个小戏子,借着水音,轻吟缓唱着昆曲,老佛龙颜大悦,喊了一声:御膳房,赏!
就在这时,正好有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老妪,就坐在前门大栅栏的某个小摊前,粗布麻衣,蓬头垢面,端着粗瓷笨陶的大碗,桌前是热气蒸腾的热锅,耳边是嘈杂烦躁的叫卖声,老妪身上汗流浃背,从怀里拽出一块脏兮兮的手帕擦擦汗,然后,摸出几个铜子,买了一份“糙豌豆黄”,狼吞虎咽的吃下去,高喊一声“掌柜的,结账!”
每每想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感觉特别有意思。
北京,这是一个很有魔力的地方。用郭麒麟的话说,这里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快乐,也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忧伤。
北京,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套用一段狄更斯的话吧:
这是最好的城市,这是最坏的城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烟火人间丨往期精彩
烟火人间丨南京罗记桂花汤圆
烟火人间丨沈阳中街冰糖葫芦
烟火人间丨苏州灵岩山寺素面
烟火人间丨沈阳中街大果
烟火人间丨仙游陈氏海蛎饼
烟火人间丨康平的油炸、大墨、老式麻辣烫
烟火人间丨郑州方中山胡辣汤
烟火人间丨山西乡宁空心月饼
烟火人间丨广西三大米粉
烟火人间丨淮南牛肉汤
烟火人间丨东北锅包肉
烟火人间丨沈阳的鸡架、抻面、老雪花
烟火人间丨东北炖酸菜
烟火人间丨桂花乌龙茶
烟火人间丨茅台汉酱酒
烟火人间丨南京鸭血粉丝汤
烟火人间丨老北京卤煮火烧
烟火人间丨成都蜀大侠火锅
烟火人间丨上海玉佛寺十八罗汉菜
烟火人间丨白山黑水东北炖
烟火人间丨郑州合记羊肉烩面
烟火人间丨开封西司夜市周记杏仁茶
烟火人间丨北京护国寺豆汁儿
烟火人间丨天津小吃三绝
烟火人间丨嘉兴五芳斋蛋黄肉粽
烟火人间丨凤凰涅槃:沈阳八王寺汽水
烟火人间丨太原清和元头脑
烟火人间丨小鹿多吉桃红葡萄酒
烟火人间丨西湖明前龙井
烟火人间丨秦淮八绝
烟火人间丨麻辣小龙虾
烟火人间丨王焉元家的百合绿豆汤
烟火人间丨五大难喝
烟火人间丨保定驴肉火烧
王帅老师每天打赏1块钱,狗哥带你嗨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