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做公益陷入窘境转行经商
第3节全心投入陷入窘境被迫退出单亲妈妈公益组织运行了一年后,终于有了好的兆头。我仍然一门心思做公益,全心全意想把单亲妈妈的每件事做好。可此时的我在生活上已经渐渐步入窘境。欧阳洁辞职写稿的收入很不稳定,时多时少,而且稿费的到达也要经过一个周期。当时我卡里的钱仅仅剩下几百元,而我们当时的房租每个月要元,押一付三。还有十来天就要交房租了,我变得无比焦虑。
晚上回到家,女友欧阳洁有些忧郁地对我说:“发财,这公益咱们能不能先不做呀。现在咱们房租眼见交不上了,吃饭都快成问题了,你却还在一心想着怎么帮助别人,这现实吗?俗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咱还是先把自己家的问题解决了,再去帮那些单亲妈妈吧……”
女友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给我敲警钟,早在我做公益前,我们就讨论过以后的生活费问题。欧阳洁劝我每月拿出一半时间来,踏踏实实地写稿子带团队,那样也不会为经济原因伤脑筋。可是由于单亲妈妈公益组织正处在初创的关键时刻,我无暇分身,写稿子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稿费也非常有限。
欧阳洁的话如芒在背:是的,什么都是虚的,吃饭才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连自己和家人都没钱吃饭,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
就在我们快要走投无路之际,我向朋友借了几千元钱,交了房租,缓解了燃眉之急。
房租交上了,年关却过得有点委屈。因为手里没有余钱,那年我们没有回老家,在北京过了个简单的年。
经济方面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来气,但单亲妈妈公益组织的工作我还是硬撑着往下做,加上各方面能力的不成熟,和吴红雅吵了好几次。终于有一天,我们因为一些琐事吵得不可开交,我撂下句话:“我们分开吧,先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我先去创业,等我有了实力,如果你还需要我,我再来帮你!”我从办公室出来时,暮色已经降临。初春乍至,冬日的严寒还未曾除去,凛冽风中,夜很冷,我的心更冷。回忆这一年来我种种的付出,非但分文未取,现如今却落得这样的结果,我问自己是不是太傻了?而欧阳洁陪在我身边这么久,一路走来,除了拥挤的房间,拮据的日子,我给过她什么?
我一路边走边像个孩子一样哭,不介意别人异样的目光。从海淀区走回宣武区的住处,再继续漫无目的地前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我静一静。哪怕徒步大半个北京,也一定要想清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我下意识地摸出手机,发现有十几个未接来电,都是欧阳洁打来的。还有几条短信:“回家吧,我很担心你。”“无论发生什么事,咱们一起面对。好吗?”“你别吓我,那么多苦难都挨过来了,这点小挫折就能把你打倒吗?”
泪水再一次溢满了眼眶,我马上给欧阳洁拨回去。她可是我在这个城市里最亲的人,而我,也是她在这陌生地方最大的牵挂。“洁,没事儿,我就是心情不好,自己想到处走走,一会儿就回去,别担心啊!”
那晚,我坐夜班车到家时已经两点多,欧阳洁披了件外衣站在窗口等我。见我回来,就飞快地开门迎接,眼神里满是关爱。她像慈母拥抱走失的孩子一样,紧紧搂着我,安慰我,直到哭累了,才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晨,我给吴红雅的邮箱发出一封辞职信,正式通知她辞职的事。
第4节再开撰稿人大会听说我不做公益了,之前的团队成员又找到我,期待大家一起合作。此时的我,经过一年多独自做单亲妈妈公益组织的经历,我在管理上变得更加有条理。于是,我把工作室重新做了流程分工与团队建设。我负责资源的积累、新闻题材的寻找与定夺。欧阳洁负责采访和团队人员分工,团队撰稿人则按照要求完成指定任务,达到共赢的效果。
完成了团队流程分工,大家工作更有效率,发稿量与合作的媒体越来越多,就这样运作了半年,工作室的收益很是可观。我身边认识的一些撰稿人朋友,有写书的,也有写剧本的,除了个别能够养活自己,相当一部分人还蜗居在地下室里,为此我也常常冥思苦想,怎样才能让他们通过写作体面生活?思来想去,我又想策划第二届撰稿人大会,让大家在讨论中寻找更多机会。
当时的撰稿环境受互联网、3G冲击,自由撰稿人传统的生存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自由撰稿人投稿为生存载体的纸质期刊,面临着生存危机。文字越来越共享、廉价的时代,让很多自由撰稿人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文字,转行做其他事。不变则死,变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变?怎么变?于是,我把这次主题就定为“撰稿人发展与创新”。
这次大会可以说非常成功,活动当天,五十多家期刊报纸的编辑都准时赶到,许多南方远道而来的媒体人,都是特地自费飞来北京;而且这次很多元化,一些电子阅读、电子书方面的人以及出版和影视公司的专业人士纷纷出席。与第一届撰稿人大会不同的是,本届还有赞助商提供许多阅读卡、图书之类的小礼品,让每位参与者都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紧接着,三个月后,我又乘胜追击,举办了第三届自由撰稿人大会。因为已经有前两次的成功做铺垫,前来的行业人士更多;主办方也从先前的我自己,变成了几家合作机构联办。我们第三届撰稿人大会的主题是“著作权保护与维权”。其规模不但远远超过之前的两次,由我们工作室发起的撰稿人大会也开始有了一些影响力。
通过这三次自由撰稿人发展大会,我们不但积累了全国各地的媒体资源,也结识了很多有文采有能力的作者,借此机会充实丰盈了京都报道工作室的团队。团队成员扩展到了十多位,而且都是德才兼备之士,大家一起快乐工作,名利共享,相处融洽。
也就在这段时间,我还清了搞公益时候的外债,手里还有了几万元的盈余。此刻,我的日子过得比原来滋润很多,整个人也轻松乐观起来。但我是个闲不住的家伙,便萌生出了成立公司的想法。
第5节撰稿行业免费培训寄望后继有人随着团队的壮大和与撰稿人的频繁接触,我看到这个行业的不少弊端。自由撰稿人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完全凭着媒体的编辑误导针对个别杂志报纸去写稿子。其实,他们不是缺少天赋,缺少的是作为公民记者的独立意识和社会敏感性。
而且早在我举办三次撰稿人大会之前,经常有很多想从事写作的人和写作上遇到瓶颈的人,给我打电话或者通过聊天工具、邮件找到求助希望我能够给予指导。因为市场需求,我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注册了一家信义欧教育培训机构,专门做起了撰稿人、公民记者的培训。
很多朋友不是太理解,认为我是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而我却和他们解释:“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人说是不让对手了解自己,把自己裹藏起来,同时多了解对手的弱点,击败对方。但这不是最好的方法,竞争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合作,是相互的了解和扶持。其实不管是什么行业,参与的人越多才会越繁荣,如果一个行业只是少数人的行为,那就会不断边缘化。”
为了能扩大影响力,我先后建了一个撰稿人资讯交流的网站和一个培训型网站。网站刚上线不久,就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紧接着,我开始了撰稿人培训的第一次试水,发起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撰稿人”为主题的讲座,没想到第一期就吸引了六十多人报名参加。
年3月20日,北京的天空沙尘暴肆虐,在我们的培训会场却座无虚席。挤满了来自各地对撰稿写作感兴趣的人,年龄最大的已经60多岁,最小的是大一新生。
第一场讲座,全部由我担纲。之前虽然经常做新闻采访,什么高端场合都不怯场,但当我站在前面,看见很多人目光如炬地盯着我,额头的汗开始不断地流。事先准备好的讲稿都忘了。我心跳得厉害,生怕自己讲不好、讲错了出丑,而且报名的人中不仅有专业的新闻记者,还有北大和传媒大学的学生,而我连初中都没毕业,却给他们上课,我有这个能力吗?
我这样越想越自卑,越自卑越紧张。开场半分钟我都一直在擦汗。为了让自己轻松下来,我从自己的经历讲起,从辍学到如何通过奋斗成为一名撰稿人谈起。没想到,我的传奇经历还真奏效,台下的人听得入迷,而我也越讲越进入状态。
这次讲座,我凭自己的经验,具体分析了什么人可以成为自由撰稿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撰稿历程,介绍作为一名撰稿人必须具备的几大要素。即文字功底、敏感性、市场化的思维、发现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了解自己的受众群体。
这次讲座出奇地成功,学员们踊跃提问,与我做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并期待下期我更精彩的讲座。
我本来一开始打算每位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后来发现,很多报名者都处在底层,是收入微薄的打工者,他们更多是被我的经历感召,也想通过写作改变现状闯出一条路。所以,我放弃了收费的想法,无偿把我的撰稿经验跟任何想了解、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分享。
我明确地告诉报名的学员:“我们的讲座永远免费下去,请不要怀疑我的真诚。我自己也是草根出身,深知怀有写作撰稿梦想的人心中那份渴望,我举办这个讲座完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这个行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整个行业才会更加繁荣。”
为了让讲座更加多元化,我不再自己一个人“秀”,而是邀请更多知名杂志报纸的资深编辑和记者大家一起授课,这样内容更全面更充实,学员们得到的也更多。
为了使教学模式丰富多彩,让很多外地不能来现场听课的人也能得到培训信息,我还特意花一万多块买了台专业的摄像机,讲座内容全程摄像,然后剪辑传给有需要的学员。
慢慢我发现,很多撰稿人因为其草根身份,没有正规单位,一般采访的时候都是说自己是某某杂志报纸的特约记者,仿佛不挂靠某媒体这特约的帽子,就失去了合法性与自己的优势。其实不然。撰稿人其实就是一名公民记者,首先要打出的品牌就是自己,作为独立的公民记者,不比任何名头逊色。我采访时候从来不说自己是某报某刊特约,我就是王发财,这让每位曾经被采访的人,记住我的名字,我的工作室,而不是记住某个报纸杂志社的名字。
为了能够让撰稿人找到自我与自信,我又开始搞起了“如何成为一个公民记者”的培训。
年11月20日,在北京某酒店的多功能会议室里,讲座从一个撰稿人的提问开始。公民到底有没有采访权?我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拍客、博客、微博盛行的年代里,网络已经为我们十足地展现出一个全民报道、全民调查、全民参与的盛世,一个个人博客与微博,都有可能是一份独立的报纸。
然而,当媒体脱离了官方,以个体和公民的形式又应该如何采访,怎么公关?如何说服被采访人?又如何规避,不让自己的文字惹火烧身?这些都是身为公民记者应该具备的常识。
做公民记者,首先要有使命感,把挖掘新闻当成理想,要理性而执著地追求事实的真相;其次,凭着对新闻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