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林日报》联合中共吉林省党史研究等相关部门,推出“追寻建党百年路·奋进吉林新征程”专栏。3月19日,专栏刊登了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王艳梅的《马克思主义在吉林的早期传播》一文,现将全文摘录如下,供大家阅读学习。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潮如春风吹到东北、吹到吉林。
吉林省毗邻俄国东部,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消息最早通过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以及回国的旅俄华工传入吉林省。
从十月革命爆发到年5月,大约有4万多名侨居俄国的华工陆续归国,其中吉林省的华工就有近2万人。他们或亲身参加了十月革命或耳闻目睹十月革命带来的变化。回国华工躲过严格检查,把载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苏俄报刊和书籍《旅俄华工大同报》《华工醒世报》《社会警钟》《工人宝鉴》等带回国,为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十月革命后,吉林省出现一批向往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哈尔滨东华学校(哈尔滨当时隶属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学、长春省立第二师范等学校为战斗堡垒,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
东华学校作为通往苏俄的秘密联络点,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的重要基地。毓文中学成立于年3月,马骏、楚图南、郭沫若等曾在此任教。学校图书馆藏有《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长春二师有一批思想比较进步的教师,如数理化教师恽代贤(恽代英的亲弟弟),古典文学、英语教师葛季英(恽代贤的爱人),国文教师刘旷达等人,他们大多参加过五四运动,思想比较进步。
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等内容带进了课堂,把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著作也都传入吉林,并在社会上很快流传开来。
年创刊的《大东日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社长张云责被誉为吉林的“李大钊”。年1月列宁逝世,《大东日报》出专刊纪念。在现已查到的三十几份《大东日报》中,有9份刊载了介绍马列主义的文章,被日本侵略者称为“长春排日动力”。
《吉林二师周刊》是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校刊。共产党员韩守本任该刊编辑部主任,创刊伊始就实践着“领着有为的青年改造那黑暗的社会”“奔向光明灿烂之巅”的宗旨,对二师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朝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先锋报》、日共的《赤旗》和俄共的《真理》《新世界》等一批先进书刊、报刊先后传入延边地区,向青年灌输马列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京地委先后向东北派出以马骏、张锦春、楚图南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反帝爱国运动。
年出生于吉林宁安的马骏,从年到年先后在哈尔滨、吉林、宁安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他是党派到吉林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为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
年出生于吉林东辽县的张锦春,年以长春二道沟邮局邮务生(后任局长)的身份为掩护,建立了长春二道沟邮局通讯站,先后发展韩守本、安贫等党在长春的第一批党员。年9月,张锦春和韩守本建立党在吉林省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长春支部。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
年出生于云南文山的楚图南,年受李大钊委派到东北工作,先后在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地中学任教,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很多学生视他为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吉林广大群众的觉醒,谱写了吉林新文化运动的崭新篇章,为吉林省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来源:吉林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