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耕读(下)
叁、进入中信一天早上,我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响了起来。听筒中传来一个声音:“我是中信公司国际研究所,我叫皮声浩——皮肤的皮,声音的声,浩浩荡荡的浩,我是办公室主任。看到你的一份求职简历,我们这里需要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过来见个面,带上你发表的作品。”
喜从天降,立刻应招。骑上28老凤凰,由工会大楼出发,沿长安街,直奔国际大厦。说起来,工会大楼在复兴门外,国际大厦在建国门外,长安街一西一东。8年后,我又到长安街的中心位置,人民大会堂上了5年班。直到今天,我还在想,人的命运,冥冥之中总有什么寓意。
一见面,老皮即对我说:我也是人大毕业的,第一届研究生。他的话给我一种亲切感。接着,他又说,国研所这两年处于停滞状态,根据荣老板的指示,现在要恢复运转,你是第一个应聘者。他还透露,准备聘请董辅礽来当所长。老皮的话令我振奋,谁都知道,董辅礽是有名的经济学家。
面谈满意,接下来是英语口试和笔试。一位名叫林成的老先生,先用英语与我进行了10分钟的交谈。然后,递给我一张卷子,上面只有两道题,一道汉译英,一道英译汉,内容都是关于三资企业的。考试通过,顺利入职。
后来得知,林成是中信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原在外事部门工作,曾参加过板门店谈判,是老资格的翻译家。
研究所不到10个人,研究人员有安建国、邹蓝、刘纪鹏、常青等。董所长到任后,人员大批调入。我所在的是区域经济研究室,后改为国际合作研究室。我们这个处室的任务是,围绕对外开放,开展相应研究和活动。
凭借其社会资源和影响力,董所长为所里带来了一些课题。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参与筹建东北亚经济合作促进会。成立促进会的倡议来自国内几个元老级人物——布赫、焦若愚、马洪、沈越、董辅礽和杨守正。拟任会长杨守正,曾任驻苏联大使,副部级官员,人称“杨大使”。
一开始,促进会准备挂靠中信公司,得到荣毅仁董事长批准。筹建工作主要由我协助杨大使进行,其间,由我执笔,起草了促进会章程。哪知道,当我陪杨大使到民政部递交申请时,被告知企业不能办社团。当头一棒,退了回来,无奈,再找婆家。几经周折,促进会最后挂靠在了国家科委名下。
接下来,筹备新闻发布会。筹备组一开始设在报房胡同69号杨大使家里。有时候忙起来,我就在扬大使家里吃饭。后期,又在海运仓总后招待所租了两个房间。一阵紧锣密鼓之后,年夏天,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成立,焦若愚等元老出席了会议。
促进会成立前后,与国内相关机构有过多次合作。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利用20年时间,投资亿,在图们江三角洲建立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一个“北方香港”,引来各方热议。次年7月,我以助手身份,随杨大使到长春参加“图们江区域开发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我随一批专家前往图们江下游考察,一直到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珲春和防川。同行者中,不乏地理学家,如中科院地理所的董锁成。
↑长白山天池年,促进会主持召开东北亚经济合作暨招商贸易洽谈会,筹备组设在内蒙古宾馆,会议地点在劳动大厦。洽谈会成效明显,多位国内外专家和商界人士莅临,与会者充分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此后,由于内部矛盾纷争,促进会逐渐走下坡路。随着国研所中心任务的改变,我也退出了这方面的工作。
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经济学界十分活跃。董所长到任后,主持创办了《经济导刊》。我在这本杂志上发过多篇文章,包括创刊号上的一篇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的文章,这一期杂志我一直保留着。那段时间,围绕对外开放,我先后研究过亚太、东北亚、东南亚、台港澳经济。参加了由安志达博士牵头的“东北亚环境与发展”合作研究项目。随社科院学者到东南沿海调查,执笔写出《台商大陆投资调查报告》。
↑年,中信公司由国际大厦搬入京城大厦追踪“入关”谈判进程,我较早地对服务贸易进行了研究,写出《关贸总协定与服务贸易自由化》一文,发表在年第6期的《管理世界》上。该杂志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是国内经济学界的重量级刊物。此前,我与时任杂志副总编陈东升有过一面之交,交换过名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文章直接寄给了他,没想到很快即被采用。退休后,我购买了一份泰康人寿的养老保险产品,潜意识里,与20多年前的这次“惊喜”有关。
董所长卸任后,国研所的职能定位转向政策研究室。我的研究重点也趋于务实——投资、金融、贸易、管理。后期,结合公司业务,对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跨国公司进行过研究。
↑与原中信公司董事长魏鸣一合影,年5月年,我被评为副研究员。其后,作为指导老师,带过三位实习生。一位是庄磊,来自人民大学,毕业后到英国留学,现为中信建投证券高管,我们合译过《董事与公司治理》一书。一位是王莹,来自东北师大,地理学家袁树人的研究生,现在美国。还有一位,来自北大,后失去联系。
谈到国研所,离不开老皮。皮声浩,地道的北京人,一只很好看的鹰钩鼻子,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国研所成立之初,他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来,任办公室主任,后升任副所长、所长。他对国研所的创建、恢复和发展有重大贡献。他脑子极为灵活,打得一手好桥牌,曾在人民大会堂和杨小燕对过局。老皮为人随和,有时不像个领导。同事冒海清,经济学家冒天启的女儿,天真活泼,两只大眼睛,有一次,在电梯里,她拿老皮开玩笑:“挺大个鼻子!”老皮反唇相讥:“挺大个眼珠子!”
老皮于我有恩。他把我高招进来,又高送出去,使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两次大的转变。本不相识,无人引荐,没有利益关系,只是看中了我的一点点才能。人生能得贵人相助,实为幸事。
说完老皮,还要说说国研所的元老,我对桌的邹蓝。这老兄是个传奇性人物,硕士毕业于社科院拉美所,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在英国讲过学。虽生长在江南,却天生东北人的性格——侠肝义胆,不平则鸣。在研究国际问题的同时,他热衷西部。看他每天脚步匆匆,动辄去趟新疆、云南和西藏,我很是羡慕。数年后,我负担减轻,业余兴趣增加,多次去西部旅行,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的影响。他的西部游记《喀什噶尔的风》是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与在全总时期相比,虽然都离不开文字,但到中信后,更接触实际,特别是后期。再有,围绕科研,各种活动很多。已经记不清我参加了多少次国际会议,伴有数不清的会务工作。这些活动也给国研所带来诸多利益,包括出国开会和访问、发表学术成果、挣取劳务费等。我也曾接受任务,与国家科委下属单位合作,组织培训班,去过一次美国,历时20多天,其间到过芝加哥、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
到中信后,收入明显提高,这让原来全总的同事很是羡慕,有人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引荐。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先后推荐过两个人,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由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我是个文人,不愿意也不敢下海,但又不满足现状,只好折中一下,在体制内折腾折腾。这样既有保障,又能发挥作用,增加些收入,觉得也挺好。随着收入的提高,家庭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有更大的能力赡养父母,还多次支援家境困难的哥哥一家和姑姑一家。
有利也有弊。一开始,没地方住,很让人苦恼。那时候还没有租房这一说。经过争取,一年后,分到一套合居房。合居房,就是一套房子两家住。我们一家三口住两间,家在天津的老安一个人住一间。老房子格局窄,一个卫生间,没有客厅。虽然不方便,但总比住筒子楼强。又熬几年,终于分到一套独家居住的住房,有了自己的窝。
在国研所期间,有过一次决策失误。有一年,我被列入公派到英国读MBA的名单。内部选拔通过,接下来准备雅思考试。我联系到一个考前强化班,对方说要缴元学费。我觉得价钱有点高,当时手头正紧,犹豫了几天,最终决定不报。考试结果,没有通过。道理很简单,参加强化班,不敢说一定能通过,但至少会增加胜算的把握。为了省钱,耽误大事,念及此事,追悔莫及。
----------
内容简介本书系作者的一部文集,以回忆为主。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对贫困年代小兴安岭林区的民间生活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如拉柴火、杀年猪等。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浓郁的白山黑水文化画卷,也留存了一段逝去的历史。----------
作者简介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梧桐村。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从事过七种不同的职业。出版多部学术、翻译和游记作品。“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联系方式:QQ---------
《秋色梧桐》封面,左为梧桐学校旧址,右为梧桐树枝叶和果实。
----------
注:本书系内部印刷品。全书内容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