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现今主要聚居在辽宁东部和北部的新宾、凤城、岫岩等满族自治县,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也有分布。
满族人的日常饮食为一日三餐,个别地区也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主食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夏季一般用秫(黏高梁米)米或小米做水饭(粥),配咸鸭蛋或盐豆(用黄豆做的)。冬季用高梁米或小米做干饭,配熬熟的菜。农村地区喜欢用黄豆自制大酱,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满族有用鲜嫩的蔬菜蘸酱生食的习惯,如春天用小葱、小白菜、菠菜、小水萝卜;夏天用生菜、大葱、黄瓜;秋天用葱白、萝卜;冬天用白菜心、酸菜等。酸菜是用新鲜的大白菜腌制的冬菜,可以熬、炖、汆、炒,用酸菜汆白肉、下火锅等,酸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
满族人好客、好酒,民间谚语说:“平常要勤俭,来客要丰满”。宴客时,先将客人让到南炕上,然后由主人敬烟,献茶,再敬酒。与汉族不同,满族人喝酒没有干杯的习惯,客人喝酒时必须留点底儿,俗称“福底”。吃饭用小碗,而且只盛多半碗,年轻媳妇在旁随时添加米饭。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时为宫廷食品。饽饽是北方方言,指馒头和糕点之类的食品。饽饽是满族重要的主食,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法也各异。春节时,做豆面饽饽,夏季做苏叶饽饽,秋冬季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用大黄米、小黄米磨面,加上豆面蒸制而成,色黄、味香;苏叶饽饽用高梁面与小豆泥拌和在一起,外面包苏叶蒸煮即可,入口时有苏叶的香味;黏糕饽饽用大、小黄米浸泡磨面以后,在里面包夹豆泥蒸熟。食用时可以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著名的有御膳“栗子面窝窝头”、萨其玛等。
满族有灌血肠的习俗,多在腊月杀猪时制作。用猪血,加盐、姜、辣椒粉、味精等调匀,灌入猪小肠之中,所用肠以不足2尺为宜,两端用细绳扎牢,血浆不可充得太满,以免煮时胀裂。煮到一定程度时要用一干净的钢针在肠上刺一些针眼,一则排放气体以免膨胀进裂,二则掌握火候,如果没有血水自针孔洞中渗出,就捞入冷开水或冷水中。食时切成片,可以直接夹食,也可以醮以酱油、醋、蒜泥、姜汁、辣椒油等食用。既鲜美爽口,又多食不腻,佐酒下饭均宜。
满族人爱吃白煮肉。白煮肉的制法是将猪肉切成大块,洗净以后用清水煮,并加入姜、葱、大料、花椒、桂皮、豆蔻等调料煮烂。吃的时候,将猪肉切成片,蘸着用酱油、醋、腌韭菜花、蒜泥、辣椒油、芥末等调成的卤汁食用,肥而不腻。
如今,东北的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生活和饮食习惯早已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的饮食习惯,满族人喜欢的饮食也是东北人共同喜欢的美食。
咱们村:在这里,不仅是为了打造你能成为会做一手好菜的家庭煮妇(夫),而是让吃货成为会吃、懂吃、有内涵的高逼格美食家。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