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流河》有感“哀伤的文字静静的河流,在我们心里缓缓地淌过,这本书写出了颠沛流离的祖国和几代人的家国之痛。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灵仍然刻满了弹痕。”这是《巨流河》作为好书榜榜首的颁奖词,也是予我想要靠近它的诱因之一。其次,初见“巨流河”一词就已经印象深刻了,仿佛一朵沉重的云,从天边挟风带雨而来,让人甘愿承受倾盆泻下的千钧之势,感受徐徐跟进的历史蕴藏。之后我曾想过,假如作者把书名取作了“辽河”(今巨流河称谓),我也许就不会一见钟情,亦将和这一纸巨大的历史忧伤擦肩而过了,幸之,幸之。作者齐邦媛女士就职于台湾大学英文系,祖籍东北,其父齐世英是上世纪革命年代的知识精英。作者在其八十岁的暮年回顾往事而作《巨流河》一书,写下自己早年亲身经历的中国革命,将自己的命程娓娓道来,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结合,沉淀成了一卷沉甸甸的文化珍宝。文作语言朴实大气且极富情感,细细读来,品味其中快乐、哀伤、愤怒和苍凉,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平滑委婉,实则暗中惊涛骇浪、沁人心脾;这也许便是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自传与史诗融合成了一段传奇,有血有肉,仿若身临其境,令人产生极大共鸣。巨流河发源于东北,作者齐邦媛女士生于东北,中国革命兴始于东北,这便是作品统一的开端。而后随着革命战线的一路南下,作者与所有二十世纪革命年代的人们的命运也被一路推搡着向前,故事就是在路上与命运撞了满怀。说实话,以我二十出头的人生阅历以及祥和安宁的成长环境是无法完全参透作者的满纸风霜血泪的,对于整本书描述的人生还有待以后的时间进行探索,但是书中前半部分所绘的革命画卷和不常触碰的史实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风雨飘摇年代文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执着、战火烽烟中家国责任之下的亲情爱情以及对山河破碎、人心向背、命运坎坷的无奈喟叹……作者自小在东北长大,东北于她是故乡。后在南开从师朱光潜,迫于革命跟随一路南下,见证了以南开为代表的革命时期用笔杆子作武器的文人志士的呐喊。年日军侵华,南开大学师生被迫南下转移,作为当时知识界名士的吴宓、朱光潜、张伯苓等大家果敢地挑起了文学救国的重担,纵使炮火倾天,颠沛流离也不松懈一丝一毫,坚持教学,弦歌不辍。书中提到过南开的校歌: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信美,愁痛兮难忘,有弟子兮琐尾流离,以三民主义为归向,以任其难兮以为其邦,校以作家,桃李荫长,爽荫与太液秦淮相望;学以知耻兮乃知方,唯有楚士,虽三户兮秦以亡,我来自北兮,回北方。全篇深明大义,悲壮而又给人无限激励。作者在书中描写了转移途中的艰险和在学校与师友和谐相处的安宁,深深透露着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淡定从容以及奋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此处不得不提及我对南开的特殊情感,南开大学南移途中曾在我故乡境内创办了“中山中学班”以继学业,这便是我母校的前身,有着上世纪革命的印记,冥冥中加深了我对《巨流河》的感情。而后作者路途中曾在湖南湘乡停留,这个被她称赞“有丰饶的物产、淳厚的民情和世代厚植的文风”的鱼米之乡是我大学四年跻身之地。作者在跟随家人避难重庆时方年少,恶劣的环境和血迹斑斑的世界迫使她在庇护亲人和为家国之痛的间隙间快速成熟起来。书中在描写日军轰炸沙坪坝,作者全家在滂沱大雨的夜晚藏身于被炸掉一半屋顶的房子中时这样写道:“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及此处,不禁满怀怜惜,本是少女芳华年纪,应享受温柔的风、和煦的阳光以及平和安宁的世界,却被迫在日复一日的恐惧中锻炼得超乎年龄的坚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说起青春,书中是绕不开“张大飞”一人的。飞虎队员张大飞同志是作者的义兄长,在黑暗残破的现实中给予了她太多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最幽微的温情。不同于其他描写战争时代爱情的小说那样极尽语言地刻画男女间的爱恨离愁,作者与张大飞之间的感情好似一片羽毛,清透纯洁却又撩拨得人心苦楚。困苦时的相互照应,到之后分隔两地用“一封封代表空军浅蓝色信封”所承的思念来鼓励彼此成长,直至张大飞为国捐躯……没有俗套的撕心裂肺的情爱,家国之痛痛乎所有,将所有的沉重深深埋在心底,轻描淡写却又无形中让人重重的怅然若失。“我已经许久没有收到张大飞的信了,我无法告诉任何人,那寄自奇怪地名的浅蓝信纸的信,像神迹一样消失了。三江之外的世界只有旧报上得战讯了”,这便是作者最初的爱恋的结尾,轻轻地却又重重地划了过去。不是不痛,只是置于当时,置于当地,作为国人是十分坚韧的,也许作者后来在回忆时已经淡然了许多,所涉及内容更加深广,可称以此书献给所有为国殉难的人------这是作者的高度。《巨流河》的后半篇是叙述作者入台后至今的生活,她有家人,有事业,有生活仍需继续,早年经历为后半生的沉淀累积了太多,回忆起来想必百感交集却又豁然开朗,人的一生有多长,足够装满许多沉重和风轻云淡。对《巨流河》的感情很深,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作者一生的历程,从中体会一代人的艰辛,感受纯洁的爱情;也可身临其境,去靠近撇开政治立场之后的史实,去参与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血泪征途。哀伤的文字静静的河流,怅惘千秋一洒泪。作者父亲一生未能跨越的巨流河,我想她已经完成了父亲的夙愿,一一缅怀了勇敢的人和不屈的人生。
ps:封面图来自ct
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