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产生于唐代,鼎盛在宋元,普及在明清,改制是在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继承和创新官私二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官私互渗的新的教育制度,也是官私二学结合的历史产物。
清初,吉林境内实行军事统辖和军事教育。康熙十五年(年),康熙帝“着哈达编制十则,预备设满洲学房”,这是吉林设学的开始。嘉庆十九年(年),由吉林将军富俊、副都统松箖始创白山书院,习诗讲经,旨在教书育人,为科举培养人才。由于吉林地处边塞,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起步较晚,白山书院是清代吉林建立最早的书院。建院初购置民房五间代用,后因该地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遂辟地新建院舍,地点在当时的省城参局街(今吉林市船营区)。建院时,恰逢清廷吏部尚书铁保谪戍吉林,有感于首创之功和创始之难,遂题“白山书院”匾额,悬于其中,并为之作跋:“此邦人士重武备而略文事,将军富俊首创书院,文教日兴,余喜其初始之难,而乐观其成也,于是乎书。”
书院办学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注重藏书和读书,自由讲学,倡导学术研究,是求知者问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园地。教学形式多为讲演辩论、自修问难、研究探讨等。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或称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一般由学派宗师充当,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教职人员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或由素质较高的人员担任,曾任福建龙溪县令朱履中,在戍所时被吉林将军聘到白山书院任主讲经师。课程设置多为汉文课程,内容为四书五经、诗文等,另有满文科、俄文科。光绪七年(年),经吉林将军铭安上奏允准,先后添满文教习三人,汉文教习一人,主持白山书院教学。
清政府对书院发展实行限制政策,究其原因是为了压制舆论,消除复明情绪。据记载,顺治九年(年),清政府就曾经下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号召地方游食天行之徒空谈废业”。雍正十一年(年),终于诏令各省创建书院,同时也加强了控制。其实当时的书院已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学习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已经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光绪二十七年(年),清廷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到近代学校教育之中。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着将白山书院改为蒙学堂的档案,即光绪三十二年(年)七月二十一日,总办学务处花翎候选知府刑部主事黄为拟将白山书院改为白山蒙学堂,并据该教习转请赴引,以及添体操算学教习斋夫既杂项心红等情呈宪鉴批示由,称:“准户司将白山书院原有正教习一员、委教习三员、学生四十二名,造具旗佐花名册,移送到处。当查各学堂斋舍现止勉强敷用,不能再加学生四十二名之多,遵即酌度,拟就白山书院改名白山蒙学堂,排分四斋。仍令该学生等肄业,其中并许附近贫民入学。该教习四员,除未归并以前薪水,应概由户司支领外,兹按照各蒙学教员章程,无分正委名目,每名月支薪水钱三十八吊。自开学之日起,应添体操兼算学教习一员,月支薪水钱五十七吊;应添齐夫三名、水夫一名,照章每名月支工食钱一十二吊等。”档案记载着白山书院改名白山蒙学堂后教习和学生的归属,还明确指出蒙学堂教职员工的薪金是多少,分工明确,按劳取酬,跃然纸上。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兴办学堂成为当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来自乡野山间,对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深刻影响,曾与官学、私学平行发展。它们之间有排挤,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从而促进文化教育新发展和大繁荣。据统计,清代创建书院所,分布在今全国31个省区,基本普及城乡,其中吉林10所。流光易逝,白山书院随着时光腾挪转移、匆匆流走整整年,它对吉林文化教育影响仍源远流长。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擦儿童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