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大家过年好!
我是一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小老鼠,地地道道的东北人(emmm...)东北鼠!
[1]
作为东北土著,我有着多重的身份!既是无限巡游全东北的小吃货,也是非常了解东北风土人情的小导游。说起东北,不少伙伴都会抛给我这样的问题:
“东北屋外边的铁栏杆是甜的吗?”
“东北是不是人人都会二人转啊?”
反正大家只要记住,冬天在东北不能舔铁栏杆就对了!而且我们东北“银”都贼拉热情,超级实在,趁着过年,我决定带大家好好逛一逛,感受一下东北的年味儿。
说起东北的春节,很多人以为是这样的:
[2]
这样的:
[3]
或者这样的:
其实俺们东北包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外加内蒙古东四盟,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有着丰富且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和节日风俗,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著名音乐人李健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曾教观众分辨东北各地方的口音:“你一听他就是东北人,那他就是辽宁的。”
[4]
“大碴子味”的东北话,让辽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东北的“代言人”。今天的第一站让我们来到沈阳,这个距离“大城市”铁岭只有70公里的地方,感受一下沈阳城的“年味儿”。
说起沈阳的过年习俗,就不能不提皇寺。皇寺,又叫做莲花净土实胜寺,清崇德元年(年)由清太宗皇太极下令修建,因其皇家寺庙的身份,又被称为皇寺。皇寺庙会开幕当日,萨满鼓乐辞旧岁,龙狮欢舞贺新年。皇寺庙会绵延三百余年,是沈阳城内重要的祈福民俗活动,承载着关东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5]
即便年夜饭的主角——饺子,在沈阳也很有“个性”。“揣元宝”是满族传统家庭吃饺子的一种说法,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蒸蒸日上,在煮饺子时,长辈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要回答:“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蹦三下,以示新年“蹦个高”。借此寓意,我在沈阳祝大家新年高升!
离开沈阳,我们驱车前往临省吉林,感受朝鲜族的新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麓,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
[6]
除了守岁、拜年等习俗外,延边的朝鲜族也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大年初一早晨,要进行最为重要的祭祖活动,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程序要求也非常严格。
延边朝鲜族过年时的美食,更让人垂涎。打糕、辣白菜、米肠、冷面等都是朝鲜族家庭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打糕,是把糯米煮熟后反复捶打而成,食用时切块,蘸豆面、白糖、蜂蜜等调料,别有一番风味。米肠,则是在猪肠里灌进大米、糯米、鲜猪血、蔬菜及多种调料或蒸或煮而成。既可以做年夜饭的主菜,也可以做下酒小菜。朝鲜族有正月里吃冷面的习俗,据说吃了细长的面,就可以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故也称冷面为“长寿面”。借此寓意,我在延边祝大家新年身体康泰!
[7]
离开延边北上,是美丽的冰城哈尔滨,春节在哈尔滨是光影交错的冰灯,也是小孩儿们红扑扑的脸蛋儿,更是排在红肠店门前的队伍。
[8]
[9]
坐落于道外区城市中心地段的商委红肠,经常在开门前就有人在店外排起长队,最多时队伍长度可以达到多米。红肠的肉质筋道,口味浓郁,回味绵长,是哈尔滨人过年时的必备食品,也代表着家乡的味道。
[10]
从哈尔滨向西,我们到了东北旅程的最后一站,内蒙古呼伦贝尔。蒙古族人民崇尚白色,将春节称呼为“白节”。春节在蒙语中被称为“查干萨日音巴雅尔”,意为“白月之节”。除夕当天,蒙古族人会举办隆重的祭拜仪式,用肥美的牛羊敬献神灵和祖先,感谢上天与祖先的馈赠。
“手把肉”是蒙古族家庭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户主用刀在羊头额部划“十”字花,然后全家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最后我在呼伦贝尔举杯,与大家同庆丰年!
[11]
怎么样?咱们东北地区是不是年味儿十足!三省一区各具特色!
温馨提示:疫情时期,请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疫工作,祝愿大家平安健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劳动。
[1]图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