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章是知乎大V“马前卒”老师年5月在同济大学的演讲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当前时代,拓宽知识面、跨界学习对个人的益处及方法。
对于我们投资来说,好的投资者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及监管、行业面、公司及治理、技术分析等各方面都有涉猎并有所长,这与文章的主旨是相通的。
所以不管您是在读的大学生,毕业不久处于迷茫期的职场小白,亦或是工作多年脸皮厚如叨叨的老油条,都值得好好读一下。
(来源:知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很荣幸今天能回到同济做演讲。首先感谢同济大学的老师给了我一个值得自豪的教育经历,其次要感谢学术部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在同济四年,从来是坐在下面听讲,这是第一次在讲台上说话,如果因为经验不足有什么漏洞,请各位不要太在意。
一、高三不是人生顶峰.学渣的用处
现在我毕业已经有4年,就算考虑到延期毕业的博士,现在学校里也应该已经没有和我一起上过学的同学了。但我还是不敢吹嘘我当年是个好学生,因为我的老师和同学今天也有来捧场的,吹牛立刻就会被戳穿。
所以我实话实说,我就是土木工程学院98级勉强毕业的一个普通差生,一个学渣。唯一可以自豪的是从来没有考前找老师划重点,无论什么课,无论喜欢不喜欢,都想方设法靠自己把所有课折腾到及格。
之所以要让我这个学渣来做演讲,原因应该是我在几个网络社区有一点影响力。尤其是最近比较火的知乎,我是同济大学话题的最佳回答者。知乎有一个问题是“在同济大学读书是什么样的体验”,我上来就声明了自己不是个好学生,经常逃课,但还是得到了最多的赞同。今天我回来谈谈经验,让大家看看学渣也有它的用处。
因为专业课学的很一般,我毕业后只在工程行业干了5年就辞职了,一个没注册的工程师证书就是我这辈子最高职称。从设计院出来之后,我做过小生意,给政府做过编外职员,现在在观察者网做新闻编辑。和我的同学比,我的就业跨度比较大,职业经历比较复杂,所以今天来分享一点专业之外的经验。
我上周看过咱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报告,看到了几个数据。首先,专业对口不是咱们找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其次,毕业后很多人不会做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我们学校的专科只有一个护理专业,每年毕业几十人,所以有意义的是前三个数据。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干本行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很多人会在考研的时候换专业,换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所以学历越高,毕业后做相关专业的概率越大。本科生做自己喜欢专业的概率最低。
第三张图,深蓝色是你找工作的意愿,浅蓝色是你实际上找到的工作。可以看到所有学历的淡蓝色都高于深蓝色。这说明,本来很多人是想换个行业,但是社会逼着一部分同学还是回到了本行。看本科生的数据,起码三分之一的人毕业后到其他行业找过工作。
以我这十几年的经验看,毕业几年后,进入其他行业的人会更多。我所在的98级土木9班,离开土建行业的人已经超过了一半。大家都知道,这十几年是土木工程最火爆的十几年,土木工程又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半以上的人抛弃本行,可以想象,在座各位将来恐怕会有一多半人从事你大学没学过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这个喜欢改行的差生就可以给大家介绍一点经验了,让大家对未来有所准备。
2.选择的自由
实际上,在我介绍之前,你们已经有丰富的准备了。因为你们分专业是进入大学之后的事情。在高考填志愿之前,本来并没有人规定你们将来属于哪个行业,国家也不知道你们想学什么样的专业。所以,无论是高考科目,还是中小学教学内容,都引导你们每个人成为一个通才。
中小学不止是教你会读、会写、会做加减法,还要给你讲数理化学英语,教你了解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动物植物,最后再用高考来验收教育的成果。可以说,中小学课程才是字面意思的“博士”教育。
你们现在上了大学,可能会觉得中小学教育很普通,很不值得一提。但实际上那是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最精华的部分,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相对古代人最大的福利。大家能在毕业后有那么多的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你的中小学老师。这就是我在讲座介绍里面提到的那段话:
在高考前,你是亚里士多德,是达芬奇,是斯科特船长,是丘吉尔爵士。你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
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
高考后,你是银行家,是程序员,是画家,是建筑师。你是一枚专业的螺丝钉。
每个人都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你所回望的高三,那是一个落幕的,人类文明的青春。
这样一看,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不是有了高大上的感觉?但是,很遗憾,虽然通才教育很值得赞美,虽然高考测试的是通才教育,但高考之后,你就要填志愿选学校和专业,到一个非常细化的专业里面学习。选择自己的社会分工。
人类社会自从离开原始社会,就要有职业分工。但有分工不一定意味着个人有选择,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选择职业的机会,往往就是爹妈做什么,自己就得跟着做什么。想干别的,既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
我们现在说某个人有成就,会称呼他科学家,艺术家,这个“家”字就是从古代社会继承来的名词,意思是技术都是家传,外人根本学不到。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当什么“家”都是妄想,在一小块土地上当一辈子农民是注定的结果。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年,大概就是这个季节,我的很多同学讨论的不是暑假怎么玩,也不是中学生活怎么过,而是毕业后干什么职业。
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几乎不能叫选择,未来如果保守一点就是回家种地;冒点风险就是到附近的镇上去批发点东西,回到村里当小贩;至于跟着建筑队到大城市搬砖头的机会,那时需要一点运气才能得到。总之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职业是他们不敢也不能选择的。
我很幸运,或者说在座各位都很幸运,通过学习,在高考报志愿和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机会。比我们的前辈,甚至比大多数同龄人拥有更大的自由。
但是呢,选择权也不一定意味着00%的幸福感。从个人的角度说,填好志愿,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但另一方面说,这也让无限的可能性收缩为一个确定的专业,会让你很失落。
以我的经验,每个人在高考前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等到去了大学,就算是按照第一志愿录取的,心里也多少会有一点失落感,觉得和自己向往的大学不一样。我大一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失落感,也和同学讨论过。最后我发现,失落感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学不好,而是高考前的想象太丰富。
中学生一般都会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一般来说,会努力收集很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生活段子,再把听到的亮点集合起来变成自己的大学梦想。
我妻子今天也在这里,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本中国知名大学介绍。我看书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几百个大学的优点挑出来,以为这就是我将来的生活。后来到了同济,学校和专业都不错,但无论如何,同济大学在那本书里只占两。两页纸和整本书几百所大学去比亮点,肯定有差距。所以我觉得大学梦受到了现实的打击。
无论你选择任何一所大学,都免不了有这个心态,都会觉得自己是为一棵树放弃了整个森林。你们将来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再次经历这个失落感。
3.热爱自由是你的本能
我后来又反思这种失落感,考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失落感呢?为什么知道自己只能选择一个专业的时候会觉得害怕呢?去年河南那个女教师,已经工作了年,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扔掉事业编制辞职了呢?
我后来读了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籍,发现这种失落感不是因为我自己太矫情,而是因为分工不符合我们的本性。
都说人类刚出生是一张白纸,但实际上,我们继承了祖先的全部基因。很多事情不用学习就会,比如说吃奶,比如说哭,比如说抓住一切塞到手里的东西。当然,基因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远远不止是这些基本能力,因为基因的历史积淀太深厚了。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我们人类已经在草原上游荡了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不是个小数字。60万年前,北极熊还是一种温带的小棕熊,等到我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棕熊已经是一种纯白色的巨型熊类了,体重可以接近一吨,这就是几十万年自然进化的力量。
根据进化论的原则,我们人类的基因一定很适应几百万年的草原原始部落生活,或者说,不适应这种生活的基因都被缓慢地淘汰了。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男人比女人喜欢足球篮球,为什么女人比男人喜欢逛街买包呢?这其实和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有关系。草原上的基本分工是男人打猎,女人采集。打猎就是十几个男人去追逐一个快速移动的东西,争取把它赶到网里面;采集呢,就是一群女人集体到附近游荡,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带回去。
很显然,草地上的球类运动对应的是打猎,直到今天,足球外面包裹的还是动物的皮;逛街对应的是采集,一个好包对应的是女人采集的篮子,也是女人潜意识里的面子,现在说包治百病,就是女人的基因本性。我们基因决定了我们会喜欢这样的体验。
不过,虽然男人和女人在原始社会有相对分工,但除此之外,原始社会没有其他分工,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专门的军人,医生,也没有领导和临时工,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干。
甚至男女的分工也不是绝对的,一大群羚羊跑过来,女人可能也是打猎助手,水果熟的时候男人也要和女人一起拿着篮子去采集。在这种环境下过了几百万年,我们基因已经适应这种没有分工,没有等级的生活。这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当然,打猎捡蘑菇的原始生活很久之前就已经消失了,因为人类学会了农业,进入了有分工的文明社会。但这个农业时代满打满算只有一万年,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也就是五六千年,代人的时间。这在生物进化上只能算短短一瞬间,显然不足以显著改变我们的基因。只要有机会,在草原上形成的基因和潜意识就会驱动我们去追求一个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
所以,我们看人类历史,每个朝代都会有人起来造反,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分工的社会,尤其要反对一个世袭社会分工的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反口号就是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放弃技术,减少社会等级,每家每户都退回去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都是在迎合我们讨厌分工的本性。
就算到了现代,无政府主义也是非常盛行的思想。四五十岁的人,小孩为什么会得白癜风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