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祖孙情
文/常树荣
一孙子电话问平安
在三门峡,我们老夫妇二人最愿意在周末等待孙子来电话。已形成规律了。只要孙子周末放假由校回家,他就必然打来视频电话,问他爷爷透析的情况。六年多了,一直是这样。
他爷爷初来三门峡透析时,孙子正读小学。全家不得不分于两城居住,刚开始那几天,他哭了好几回。哭着说着:“我不想让爷爷奶奶去三门峡,就想全家五口人在一起……”
当我后来听儿媳珠泪涟涟地说起时,心里总像一串酸葡萄……
孙子上八年级后,他在作文课堂上,还以他爷爷为主人公写了篇作文,题为《我的零花钱》。其中有几处回忆儿时快乐时光的——写他爷爷骑自行车接送他上学;有写爷爷这几年给他的崭新的花花绿绿的零花钱内容的——他不轻易支出,已攒起来当买学习用品的专款了;有写透析后的爷爷身体每况愈下的——花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还有爷爷胳膊上鼓的大包——因每次透析都要用两个特大针穿刺血管,血管已又脆又硬了,所以胳膊上一直鼓着那又青又紫的大包……
这篇文章在《伊涵原创》平台发表后,让很多人阅读时都忍不住流泪了。因为文章里写出了少年初识愁滋味,写出了对爷爷的心疼和牵念。
孙子的电话问病不慌不忙,语音清楚、缓慢。因他爷爷的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耳朵神经病变致使听力差了,孙子问病时内容总是很具体:问头晕、问血压、问血钾、血磷、问腹泻、问腿抽筋等……所问全是关键问题。
因学习忙,加之疫情所限,年春季见面机会不多。这越发让孙子牵念爷爷的病情。如在年4月的一个周末,在只放半天假(中午12点至下午5点前)的情况下,他进屋就打电话问候刚出院的外婆回家可好,接着就问爷爷头晕减轻否,透析快结束时腿还抽筋否。
再如,在年4月末,因抗疫需要,医院封控透析。那几天的特殊情况,孙子在“五一”劳动节那天下午才知道,他又赶紧打来电话,问爷爷状况咋样,奶奶陪护累着否。
虽然孙子平素话语很少,但在问病电话里宗宗样样却全问到。
上文所言孙子电话问病之事,是寻常百姓家的寻常事。这不,因爷爷透析,这就让孙子——一个小小少年早早地会理解人,会关心人,会心疼人了……
二、儿子·孙子·作业
年初夏的一个星期日,儿子一家三口人来三门峡探视。这一天中午,医院接丈夫了,只需专心做饭就行。饺子三种馅:猪肉、牛肉、洋槐花。荤菜素菜共八个:光猪肘肉就加工了两种,清蒸带骨猪肘和凉盘猪肘。当时我想,只有多做几样饭菜,家人们才有“自选”、“自助”的可能。
医院接病人回来了。我在厨房窗口悄悄地拍照这一路走进单元楼的三代男人的一幅画面。病人在中间慢慢行走,儿孙在两边小心搀扶。
儿子在午饭后喝下午茶时,还给我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我把年4医院封控防疫透析的事情讲给我孙子听。
我略迟疑了一下。因为我不想让孙子了解我这六年里陪护病人所承受的太多太多的压力,不想让孙子知道,风雨中病弱的奶奶当时是多么无助!但奶奶仍微笑着用柔弱的双肩硬是撑起了两个病人的一片艳阳天。但转念一想,还是应当完成儿子布置的这份“作业”。于是,我简要叙述了四月末风雨透析路和透析室的仁医大爱。我是笑着讲的,但孙子听时已泪光闪闪了。因他从心里心疼着爷爷奶奶。
未登程先问归期,向来如此。并且从来都是当儿子三口人返程时,我并不下楼送。我并不看着自家车步步离开三门峡,而是在厨房窗户处张望。儿子儿媳和孙子几步一回头,几步一招手。我一直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望不见为止……
三、接送爷爷做透析
年暑假期间,孙子两次专来三门峡,医院间,接送他爷爷透析。本来当爷爷奶奶医院,但拗不过孙子。
上午送病号早,在7点前。送完病号孙子陪我晨炼,孙子跑起来的英姿像骏马,我却慢得像蜗牛。但我愿意跟在后面看孙子奔跑的样子,觉得自己在晨风地吹拂下也像少年一样。
中午接病号要提前到,须12医院,夏日里此刻正是骄阳似火的时间段儿。我有家属陪护腕带,能坐到有空调的透析室大厅等候。孙子无腕带可持,他进不得这座楼半步,只能在滚滚热浪袭来的高温下,在楼旁拐角处一棵树下静静地站着。
透析出来的爷爷这一路走来,一直是由孙子搀扶着回家的。当孙子年轻有力的臂膀挽着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正是爷爷享受孙子的温暖和实实在在的天伦之乐。
爷爷虽然个子不低,但孙子长得快。孙子暂没有儿子高,但其个头比爷爷已高挺多了。祖孙二人走得都很慢,爷爷拖着虚弱、疲惫不堪的身躯在烈日下缓缓地走着,高大、强健的孙子紧紧搀扶着他在旁边。行走在高高地枝繁叶茂的白杨树下,宛若一幅根脉相连的画卷。
孙子每次来都住一周,暑假期间共住两周。他本打算再来住一周,住到9月1日开学前再回去,但年8月20日三门峡实行抗疫静态化管理了,因此未能如愿。
在孙子离开三门峡的那段时间,卧室内孙子用的枕头原样儿一摆多少天。那几天,我天天摸那枕头好几遍。仿佛感受到了孙子的体温,仿佛抚触到了孙子眉清目秀的脸以及他手持的书卷……
再后来,静态化管理解除了,儿子一家三口人几次商议,要来三门峡过团圆节。但我极力反对,我认为,两城人员在节日期间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偌若你家也想着过团圆节、我家也想着过团圆节,那还不是又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人员聚集、很大的人员流动吗?五口人两城的电话会议最后达成了共识:中秋在两城,各自保平安。
我把所思、所想、所议写了一篇抗疫文章,题目是《不团圆,是为了更平安!》此文被推荐发表在三门峡文艺评论平台上。发表那天是年9月10日,正赶上那天既是中秋节,又是教师节,挺有纪念意义。
中秋节虽月圆人未圆,但儿子给捎来了节日物品一大堆。精品月饼好几种、精品水果好几种,还有精品火腿肠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三口人过了一遍手后精心分类包装的,因而,这些物品又过我的手时,就等于我一遍一遍地握着孩子们的手了,无形中给我带来了温暖与快乐。
在中秋节的视频里,孙子对爷爷说的话还是关于透析的话题,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期待下一次团聚。
四、“锦囊妙计”不是“计”
金秋九月又回来了。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我又微笑着忆起年6月中旬的一件事。
那是孙子所在学校选拔一批学生去考灵宝市第一高中初中部八年级的前一天晚上。那天晚上,我给孙子一条“锦囊妙计”,我避开家人写在一张纸上。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告诉孙子,晚上你只需安心睡觉,明早临出发前看一遍就行,奶奶敢给你打保票——你不但被灵一高录取,而且成绩优秀。
当时我本人是为参加灵宝作协组织的去渑池采风活动才赶回灵宝的。巧了,我去采风和孙子考灵一高初中部是同一天。
我从渑池夜归后余兴未尽,夜成釆风诗八首,并很快发表在灵宝作家平台了。孙子知道后,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