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继上篇推出“大连理工大学——‘学在大工’不只是一句口号”后,朋友圈中有大连的立马表示“家乡 的大学,必须转起”。不过有女性朋友提出“博士文字隽永如流水,如一个风度翩翩的学子在中国大学校园走过,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款深情,洋溢着对中国大学的热爱,如果能够编排得图文并茂些,可读性就更强了!”也有网友表示“博士的文章还是有点表面化,停留在游记水平,没有深入到校友去做深度访谈中”。更有认真的看客把博士的文章从头读到尾,逐一指出文章的语法或者是标点错误。博士首先要感谢各位看客的认可与共鸣。大学对于旁人来说只是一个符号,而对于各位来说,母校或许已经模糊成一个符号,但是一旦冲开记忆的闸门,往事的青春回忆就会扑面而来。其次,读者说得非常对,博士没有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习惯,把游记当作论文来写了,所以从本期开始,将增加一些图片进去,此外将游览大学中遇到的一些有趣轶事也将加入文章中,让大家对高校、以及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博士想要告诉各位的就是,“一个博士眼中的中国高校”系列篇只是一个开端,意欲解决大众对“”、“”等知名高校认知的广度问题,接下来博士将会有系列的深度报道,以解决大家对高校认知的深度问题。所以敬请各位看官耐心等待,精彩马上开始,千万不要走开!
话说上篇在大连做短暂停留后,博士就马不停蹄从沈海高速,经丹锡高速,在盘山境内进入京哈高速,恋恋不舍地辞别东北,往天津方面行进。山海关两旁的崇山峻岭疾驰退后而去,再回望哈工大的主楼,吉大的东湖、西湖,大工的刘长春体育馆,都慢慢地隐退在了白山黑水之间。“高高的兴安岭,我了望南方,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呦”,试想,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没有一种融入全体师生血脉的精神,怎么能够保证名校的长盛不衰?所以仔细琢磨,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名校就有成为名校的理由。不经意间八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已接近尾声,博士到达了天津。天津的朋友很好客,下车伊始就把博士拉到山东路上吃“狗不理”包子,品尝十八街麻花以及“耳朵眼炸糕”, 在二两猪耳朵的作用下,把半斤直沽高粱整下去了,五迷三倒后,竟然还被拉去和平路的谦祥益茶楼听相声。茶楼听相声确实味道不错,不过喝得晕乎了,也搞不清楚站在台上的是郭德刚老师还是其他的相声演员。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醉过方知酒浓”的滋味,差点误了大事,赶紧直奔天津之行的 站——南开大学。各位看官猜到了吗?
南开大学成立于年,由严修、张伯苓等爱国人士创办。年与北大、清华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年改为国立南开大学,年恢复南开大学的现在校名。目前南开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有五个校区,占地余亩,都集中在天津市。其中,滨海校区位于滨海新区学府路,占地余亩,在校全日制学生一万余人,主要承担独立学院本科阶段的培养;泰达校区位于滨海新区塘沽,占地余亩,现有在校生余名,开设有物流管理、工业工程、会展管理、国际商务四个本科专业,主要承担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工作;津南海河教育园占地亩,于年9月已投入使用,是现在南开的主校区,校区内建有南开特色的秀山堂、思源堂和木斋图书馆,配套的食堂、商业街、医务站、体育场、运动场一应俱全;紫金山路校区是旅游与服务学院所在地;曾经的迎水道校区已不复存在,整体搬迁到海河教育园新校区;老校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占地约亩,现在定位为基础学科所在地,文学院、数学院等保留在老校区。博士认为最能反映南开风采的当然还是老校区,所以各位看官就随同博士的步伐,步入卫津路校园去感受一下南开的景色吧。
从福乐鼓楼茶馆一直往南,过海关寺,我们就来到天津 的大学区,这里是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所在地,两校之间还有一所共建的楼相连。南开东门就在八台桥附近,和平艺术中学的对面,这是南开大学最繁忙、最热闹的一个入口,每天早晚都是川流不息的大学生。紫光桥流跨卫精河的一弯碧水,碧水旁的杨树高达挺拔,绿草旺盛生长。南开的校门是弧形的红色建筑物,简朴大方。校门上“南开大学”一看就知是毛主席的字体,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由毛主席亲笔提写的校名。据说这是年毛主席应南开学生的要求而题写的,在给同学们寄来的八开元书纸上,毛主席还用毛笔横写、竖写了三四幅“南开大学”校名,并在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横写校名下挑了勾,在朝霞的照射下,“南开大学”四个字金光闪闪、飘逸挥洒。河流、绿草、红色校门与毛主席的题字,在青松翠柏掩映下形成绝美的光彩搭配,各位看官到南开一定要到此留个影。
入口是笔直的大中路,两旁都是巨大的杨树,即便是秋高气爽的日子,走在遮天蔽日的林荫小路还是会觉得阵阵凉意。进入不远,右边就是南开 的马蹄湖。池塘呈马蹄形,说是湖,准确的说是一口池塘。夏天,湖内荷花盛开,莲叶挨着莲叶,基本看不到湖水,所以马蹄湖一年中最动人的时节是七月,湖内的荷花绿中镶嵌着红花,清馨淡雅,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这里更是摄影爱好者的 。透过层层叠叠的荷花,可以看到小鱼在悠闲地游来游去,这里才是它们的乐园。冬天,莲叶不见了,湖畔垂柳依旧,湖水也露出清澈的脸庞,倒映出办公楼俏丽的身姿。寒来暑往,荷花花开花落,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湖心小岛上,有一座周恩来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正面是周总理的手书:“我是爱南开的”,背面则是老校长杨石先手书的总理生平事迹。的确,环顾岛上,博士感觉到,周总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南开,与四周的荷花、松柏一起构成了南开校园清远淡泊、厚积薄发的典雅气息。
马蹄湖的南面不远处是思源堂,现在是医学院第二教学楼。据说它是目前南开校园里 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思源堂是三层混合结构的楼房,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面,正立面设有由六棵立柱支撑的入口门廊,上面的思源堂三个朱色红色看起来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估计与门前巨大的杨树同龄。
沿着大中路西行,二教东侧路北就是新开湖。池塘,对于南方的高校来说是标配,但是在校园本来就非常狭窄的南开,在马蹄湖外再打造出如此一方池塘,师生们确实也是煞费苦心了。有山有水,自然有了灵气,新开湖成了南开校园生活的一大看点。夏天,两旁的梧桐树撑起巨大的太阳伞,斑驳的树皮与湖边的垂柳以及湖中间的喷泉,营造出 的浪漫氛围,这里也就成了南开青年男女花前月下的 地方。一到夜晚,湖面波光点点,这里是大学生笛箫协会的热闹场所,悠扬的竹笛声飘荡在平静的湖面上,与蛙鸣声和谐的融洽在一起。很巧的是,博士晚上在新开湖散步的时候,碰到了十几个京剧爱好者,虽然他们极力字正腔圆的吊嗓子,博士依旧感觉是在说天津相声。每年夏天柳絮翻飞的季节,新开湖边到处洋溢着伤感的气氛,有相聚四年的同室学子,更有难舍的情侣,或者留念照相,或者在湖边发呆,“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我把最炙热的心情藏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莫言先生的诗句是 的诠释,也许只有这新开湖一洼湖水能够隐藏学子们的悲伤,记住他们忧伤的脸。
二教南侧有一个红色铁架,上面悬挂着一口巨型铜钟。此钟体积巨大,据说重达三千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每年新生入学,南开是要在此钟处举行开学仪式的。又说这口钟来自云南昆明,它与西南联大纪念碑一起记录着南开在西南联大那段悠久辉煌历史。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樱花满街,漫天飞舞着晶莹的樱花,煞是好看。
铜钟南边就是南开的主楼,这是南开的标志性建筑物,俄式风格,左右张开,巍峨耸立在校园,显得异常庄严。这里是南开的主要教学场所,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下课的学子们形成巨大的人流,让人感觉到青春阳光的岁月是多么的美好。当然热闹是他们的,博士本想找个南开美女合个影,也被礼貌地拒绝了。来南开,主楼前面的周恩来白玉雕像是不可不瞻仰的。这是一尊年树立的周总理塑像,博士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这是国内高校 的一尊室外周总理塑像。塑像通体用汉白玉雕成,并嵌有周恩来手书六个金色大字“我是爱南开的”。周总理是南开 期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之余曾于年2月、年4月、年5月三次来母校视察,调查了解教学、与师生亲切交谈。老人家就这样在主楼前的校园里默默注视着南开学子的成长,透过周总理刚毅的脸庞,南开学子们能感受到他老人家慈祥的笑容。
再往西走,就来到了敬业广场,这是南开校内 的广场。敬业广场东边是化学楼、西边是图书馆、南面是范孙楼、北边是新阶楼。站在广场中央,你会看到来来往往形色匆匆的南开学子,他们无暇欣赏广场的美景,或是着急去 、第二食堂吃饭,或者去主楼上自习。这里平时就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抛却世俗的烦恼,心平气和的去思索人生。博士也看到有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子来这里放风筝。南开大学的校花是西府海棠,广场边上,就栽有不少的海棠树、迎春树、月季、桃树等植物。春夏时节这里是花的海洋,黄色的迎春花、红色桃花,白色的月季摇曳生姿,遥相呼应。当然周末,有不好的学生社团会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还会看到轮滑表演。南开东侧门也有个小花园,春暖花开的早晨,可以看到居民在打太极拳,周围的教学楼就掩映在高大的杨树与绿色植物中。
伯苓楼是南开最现代的建筑物,在校园西部永泰红磡馆北边。这是为了纪念南开创办人之一、我国 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而命名的。此楼外面通体为白色,层层错落有致,与楼前的松柏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建筑物的高大。伯苓楼现为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和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所在地,这里的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非常繁忙。南开的学子住在校园的东西南北四个角落,这里离学生宿舍西南村很近,所以每年的招聘会、宣讲会也都是在这里举行。博士在现场就碰到南方一个大型IT公司的招聘宣讲会,他们来得如此之早就是为了抢占优质的毕业生源。现在很多大型公司搞校园招聘会,南开是必来的大学校园之一。此外,剧透一下,西南村家属区附近的菜市场小吃很好吃,博士品尝了一下老王豆腐串、老陶包子,味道确实不错。冰碗装在一个塑料的大碗里,里面放凉面,各位也可去品尝一下。
南开现有专业学院21个,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等12个门类近80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近名,其中博士生导师占比33%,教授占比35%,有两院院士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南开属于综合性大学,尤其以理科见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材料科学、经济学在国内大学排名都非常靠前。如果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说,经济学无疑是最有“钱”途的。不过博士认为,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南开最强的当属历史学。
历史学归属于历史学院,拥有历史学门类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其所属二级学科均拥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涵盖了史学领域的主要方向。南开历史学最早可追溯到年南开大学创建之初,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 学者蒋廷黻、刘崇鋐、蔡维藩等老先生先后在南开任过教。此后,郑天挺、雷海宗等 历史学家为南开的历史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有教师8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8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85%。国内历史学的翘楚如蒙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王先明教授,中国社会史专家常建华教授、中国生态文明史专家王利华教授均在历史学院坐镇。南开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相继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 一级重点学科。在年和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年,在历史学分成世界史、中国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后教育部主持的首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三个学科分别名列全国第二、五、七,实力可见一斑。所以,各位看官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的话,博士强烈推荐去南开深造!
当近一个世纪的南开学子传唱着张伯苓老校长的“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校歌时,心中一定涌现出不一样的感动。是的,南开学子无论奔流到哪里,永远也忘不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价值取向。
后记
本文选自“一个博士眼中的中国高校”系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