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与您相伴 https://m.39.net/disease/a_5788631.html今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多个维度的讨论。一个重要角度就是“文风”。文风无小事。许多人指出《生活在树上》“不好好说话”“像拙劣的翻译”,是学术论文里的“翻译腔”传染到了高中生的文章里。其实,“翻译腔”并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多年来,著作、译著、论文中确实存在大量晦涩难懂的语言。那么,所谓的“翻译腔”究竟是什么?“翻译腔”真的是不好的文风吗?什么是“翻译腔”“与秩序的落差、错位想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生活在树上》一文公布后,用词及语言风格引发了许多争议,赞同者认为作者阅读面广,文章论题有深度;批评者则指出文章生僻字过多,语言佶屈聱牙。“这篇文章语言晦涩,有些句子不通,像是拙劣的翻译,的确在有意显示‘理论性’。现在有些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也有类似的毛病,不好好说话,我称之为‘翻译腔’。这是不好的文风,现在传染到高中生这里了。”8月5日,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个人微博上对《生活在树上》一文发表评论,他认为“作者有一些理论思考,知识面较广”,同时也指出该文的文风存在“翻译腔”的问题。“侠客岛”评论道:“这几十年中国引进了不少西方学术著作,但西语的表达和汉语的表达间缺乏转换,直译的结果就是逐步形成了‘译著体’。”“翻译腔”究竟是什么?不久前,作家文珍在《外行谈翻译腔与文学翻译》一文中写道:“在我的理解里,一开始以为就是对一种多用欧式长句和倒装句式的中文写作方式的客观描述。”网友也总结过“翻译腔”的“几宗罪”:省略主语、定语和修饰语太多、多用倒装句、大量使用“生活”“灵魂”“意义”等抽象词汇。随着人们对浙江高考作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hanzx.com/bsdd/1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