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读及满分作文点评
(一)题目解读
1.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2.题目解读
年全国Ⅰ卷作文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承载人物的思想精神,延续了“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一素养。
材料要求在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人,写出自身的感触。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这也是在完成材料交给我们的“任务”。审题时要理清历史人物关系,针对人物的具体事迹进行形象分析。如齐桓公,他志向远大、胸怀宽广、任人唯贤,所以终成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再如管仲,他才能出众、鞠躬尽瘁,是一位有力的辅佐功臣,后世的贤臣也用他自比;鲍叔也体现出了他的特点:不计私利、唯才是举、谦虚礼让,能“知其贤而下之”。三人中无论是哪一位,我们都可以聚焦于他们的品行、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境界的层面来提炼作文立意。
还需注意将提炼出来的人物精神放到现代的背景下观照,指出他们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中获得启发并激励我们学习。
最后要明确“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及写作特点,利用好“发言稿”本身的文体优势,赋予语言以“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这样一来,一篇情辞兼胜的高考优秀作文就出炉了。
(二)全国I卷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1.鲍叔不朽清流长(60分)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东周列国兵燹未绝,刀光剑影中,英豪杰士在历史长河中定格。大家既颂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又盛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仲。洇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年岁的长河,鲍叔,这位为国荐才、成全霸王伟业的忠士,更令我咏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韩愈尝感慨喟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若是一日千里、追风逐云的骏马,那有知人之才的鲍叔便是慧眼通透的伯乐。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是智者,在茫茫人海之中识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管仲,使得国得良才。而鲍叔之智又不仅在于伯乐之慧眼,更在于一颗慧心。管鲍曾是高山流水、琴瑟和鸣般的知己,后来分别辅弼两君,又存在两相竞争的关系。虽然鲍叔得胜,但他既未以知己之交来宽释,也未如敌仇相见来中伤管仲,而是以超然平和的慧心化开一切,有如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将管仲定位为人才而推举,其他不问。鲍叔知人又岂单是智?更有心底无私天地宽阔的伟岸。
刘邦用“汉初三杰”而后定天下,毕士安荐寇准而后安邦国。慧眼识才者比比皆是,但鲍叔荐管仲,甘居其下,不以伯乐的身份而桎梏良驹,不以引荐为由来安插自我势力,这种一心为国的态度,难能可贵。
同学们,鲍叔的慧眼慧心让我们敬慕,但也应引发我们的反思。现在不乏谬掌权柄者,任人唯亲,目无贤明,动辄大言炎炎,推诿搪塞;更有甚者,嫉妒在心,打压人才,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时代激荡,惊心动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弄潮,虽有狂飙巨澜,却更见英雄本色。乱象虽不乏市场,但正义的平台总有空间。大家将来或如齐桓公治国理政,或如管仲才学满腹,而社会不可缺失的鲍叔,也应是大家在夜宿晓行中,永远凝固在脑中的神圣塑像。鲍叔不朽,人才无绝。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高分助攻:
1.标题言简意赅,能够完整而有力地统摄中心论点。这种清爽的表达是阅卷老师所喜闻乐见的。
2.全文的语言表达十分高级,颇有文化韵味。譬如“大言炎炎”,出自《庄子·齐物论》,喻过高估计自己。结尾处的“夜宿晓行”一词,意为夜里住宿下来,天刚亮就起来赶路,这里表示人生旅途的奔波劳苦。
评分现场:
1.干净利落地提出观点文章首段紧扣命题材料和写作要求,聚焦“感触最深”这一指令,先开宗明义地对“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仲”这两位人物进行了肯定,而后笔锋一转,选择鲍叔作为写作对象,定位他为“为国荐才、成全霸王伟业的忠士”。观点提出得利落明确,毫不拖泥带水。
2.深入剖析彰显清晰脉络正文部分第二、三、四段,聚焦鲍叔的才德,有层次地对他进行评价,从“有知人之才的鲍叔便是慧眼通透的伯乐”到“鲍叔知人又岂单是智?更有心底无私天地宽阔的伟岸”,立体化呈现了考生的真知灼见。而以“鲍叔之智又不仅在于伯乐之慧眼,更在于一颗慧心”为过渡句,也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勾连古今拓宽文章表现面正文最后三段可谓画龙点睛,使得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考生不仅着眼于评价鲍叔,更以古观今,充分进行反思,针砭时弊,颇有力度;且放眼未来,站在班级同学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当代鲍叔”重要性,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2.英雄之才,在能屈伸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英雄之才,在能屈伸”。
众所周知,鲍叔贤能有才,成功助公子小白登上高位,却不是功高自恃,而是举荐自己的挚友兼敌人,一同辅佐齐桓公,最终成就齐国一代霸业。在我看来,他独具魅力的英雄之才,正在于一伸一屈的巧妙结合之间。
“伸”是当仁不让,是刚正不阿,更是一种铁一般的担当。襄公无常,鲍叔准确预测了齐国动荡。生死存亡之际,他侍奉公子小白逃往莒国。小白即位,齐国四境之内百废待兴。当此之时,鲍叔锐意改革,终成物阜民丰之局面。无论是助齐桓公选用人才,还是为齐国解决敌国外患,鲍叔以身垂范,鞠躬尽瘁。而有鲍叔协理的齐国,也尽显讲信义、重礼让、有节制的大国风度。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然而若是没有鲍叔之担当,历史会发展到如何局面,如今不得而知了。
“屈”是慧眼识人,也是审时度势,更是一种对“伸”的成全。小白即位,鲍叔之功不可谓不伟,然而面对齐国之局势,他说:“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于是,管仲就这样登上齐国的相位。功成而弗居的鲍叔,甘为之下。正如老子所说:“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鲍叔以“屈”名垂千古。因为能“屈”,蔺相如对廉颇避而不见,用自己的低头换来国家一致对外;因为能“屈”,刘备三顾茅庐潜心请教,把一介草民诸葛亮封为位上宾,实现了汉朝的复兴;因为能“屈”,张伯苓和蒋梦麟把主要的职权交给了年轻有为的梅贻琦,成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一伸,是大步向前;一屈,是偶尔缓行。偶尔缓行,却是为了走得更远。“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者,最终以己之“屈”换来社会国家之“伸”,委屈自己赢得国家的光明未来。载舟之水,水居舟下,水送舟移。而人们往往看到舟行,却鲜有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之剧远超前代,我们青年需要明确自己以什么安身立命,如此方能在祖国需要的领域或默默付出,甘居人后,或敢为人先,挺身而出,而这些都离不开“屈”与“伸”的智慧抉择。
愿我们都能像鲍叔一样,在人生的海洋上勇敢地掌好屈伸之舵!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