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中兴编辑:平常心
清晨,宝龙山刚把太阳从薄纱般的云雾托出,露出红扑扑脸颊的时候,我已经漫步在江堤上。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一天没有这样的开始,总觉得缺点什么。当走到彩虹桥的时候,停下脚步,眺望着宽阔的江面,江水波光粼粼,堤岸的垂柳随着晨风吹拂,嫩绿的柳枝像少女的长发随风飘逸,一派北国江南景象。浑江是白山儿女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一代代白山人,也给我留下了儿时美好的记忆。
六十年代,在我还是童年的时候,江水蜿蜒曲折流过我的家乡,几片绿洲像翡翠镶嵌在江面上,岸边生长着一簇簇泛着淡红色的柳丛,酷似江南的苇荡。江水清澈见底,野生鱼很多,只要你随便找个地方下个窝、甩个杆、撒张网、溜个钩,保你收获颇丰。
当时,过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渡船和木桥,渡船因其形状酷似农村喂牛用的木槽子,故又称为渡槽,一次能把十多个人渡到对岸。而木桥是用碗口粗的松木杆扎箍成桥墩,桥面铺上二尺宽的松木板,这就成了连接两岸的通途。由于桥面太窄,当两个人过桥迎面相遇时,礼让之后需要背靠背翘脚才能过去。您别小看这种过桥方法,还真有点像杂技演员那样既有风险又讲胆量还需技巧的绝活,稍不留意掉到江里肯定成了落汤鸡。所以,一般人过桥前先看对岸有无人上桥,避免在桥上迎面而遇出现尴尬局面。
那个年代,修筑的防洪江堤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青石堆砌而成。从石板缝隙中长出的蒿草、灌木及堤岸上的树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稳固着江堤,容你再大的洪水它也尽职尽责守护着一方生灵。
记得儿时常去玩耍的江段,用现在旅游景点级别称也算是A级风景区了。这段江面有一处裸露出水面百米来长的岩质河床,高低不平,远看还真有点犬牙交错、“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江水拍打着岩石,形成一排排白色浪花,时而像升腾在江面的云雾,瞬间变成一群奔腾的白马,十分壮观。在江的南岸,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草坪,草坪上生长着几棵老杨树,听老人们讲树龄已有一百多年了,杨树能生长这么多年也是不多见的。江北岸有一个住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庄,这里的人们靠着江边肥沃的土地,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当霞光初照,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时候,江水带着几分羞涩红晕,泛起粼粼波光,散落在江两岸的树灌在晨雾中时隐时现,伴着两岸袅袅炊烟,好似一幅美丽风光画卷,煞是养眼。
如今,心中的母亲河已改变了容貌。蜿蜒曲折的江水被南北两道笔直的钢筋铁骨般的江堤紧紧束缚着,没有了以往张扬的个性。几道拦江坝使江水失去了野性,宽阔的水面波平如镜,混浊的看不到江底,有时水面平静的连一点微澜也看不到。过去老辈用渡槽和木桥过江方式只能留在脑海里让人们去回忆,替代的是各种钢筋水泥桥。
两岸炊烟袅袅、稻谷飘香、田园耕作的桃花源景象已成为遥远的神话,融入现代气息的高楼林立成了岸边的主角。又是河豚鱼肥时的景象消失了,只剩下一些顽强抗争的幼小生灵,成为人们为了一口荤腥而捕捉追杀的对象。
童年记忆中的母亲河和今天大不一样,她变了,苍老还是年青?我说不清楚,总感觉少了一些纯朴原生和美丽自然的东西。岁月如梭,过去就让他永远成为记忆吧,只要留给我们回忆是美好的就足够了。
作者简介:段中兴,白山人,吉林省白山市民政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文学、摄影、京剧。
临江风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