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我的老营盘
作者:徐贵祥
漫天飞雪在落到地面之前变成雨,于是视野里就出现这样的奇观:头顶以上飘雪,眼睛以下飘雨。更绝的,是车队穿过城中的时候,还有些许阳光照射在远方的郊外,那里就是我们的“北兵营”——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景象一直储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如梦似幻。
没想到,我们刚参军,战争风声就呼啸而至。训练动员的时候,已经升任为营长的老连长谢必绪给我们讲课,我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在战场上,只有 ,没有第二!
那一天,在应急训练考核结束后的午饭前,集合整队唱了歌,大家正要进饭堂,有线班副班长王跃进突然站出队列说:等一等,我说两句。王跃进说,在这次考核中,个别同志骄傲自满,只拿了第二名,记大过一次。说完,转身回到宿舍。那个中午,王跃进没有吃饭。
此后不久,部队就开到南方参战,首先是孤山高地进攻战斗,然后是班占外围战斗,接着就是军史留名的复活长形高地战斗。一路转战,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涌现了战斗英雄王聚华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指导员赵蜀川等人荣立个人二等功,王跃进等20多人立了集体三等功,我作为一名新兵居然名列其中。我那个连队啊,说英雄辈出有点夸张,但确实一直有一股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后来不知道又获得多少“ ”的事情。
再后来,我离开了北兵营,上军校,调北京,并开始写小说,《弹道无痕》《潇洒行军》都生长于那块土地,再往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仰角》《明天战争》《特务连》等等,也是以北兵营为背景的,北兵营一代又一代官兵的故事,北兵营门前永远的“8路”公共汽车,北兵营西边那个被我们当作训练场的荒废的机场,不知道给了我多少灵感和素材。
年,我们全家回到第二故乡过春节,住在军分区招待所里。除夕之夜,我和几个战友驱车到北兵营外面兜了几圈,兴之所至,还诌了一段顺口溜:久有思乡情,重返太行山。洹河桥头看新楼,北兵营外寻旧店。战友 至,醉在往事间。
那年正月初二,我按照当地风俗“回娘家”,团政委廖峰陪我在营区走走看看。原先的营房变成了楼房,树长高了,路变宽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感到了莫名的失落,大约是怀旧心理在起作用吧。直到在老连队的荣誉室里,看到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面孔,心里才好受一些。廖政委把连队集合起来,让我讲话,我讲了这个连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的精神,讲了老连长的那句话和王跃进的故事,然后我们一起唱起了连歌:“红军的后代八路的兵,战火锤炼铁的精神;白山黑水初露锋芒,三下江南四战四平;渡江战役激流勇进,千里追敌风卷残云;保边疆大炮上刺刀,卫祖国热血洒丛林;青春无悔,弹道无痕……”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 故乡给了我们 生命,那么,军营,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几十年来,我情感的根一直扎在我的北兵营,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那块土地的身影,包括不服输争 的精神,也是老营盘的恩赐。啊,我的老营盘!
徐贵祥,生于年,安徽人。 作家。年,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散文
盛忠民:初恋,一抹青涩的云
散文
张鸿:梵钟之声,自雁荡而来
散文
高洪波:军犬三记
诗歌
王雁翔:故乡(外一首)
散文
王雁翔:阿里边防散记
散文
王宗仁:军靴绣上格桑花
散文
王雁翔:歌声飞过蓝天
散文
习习《江南记忆:与一条河有关》
散文
可可西、秀夫:相逢植物
散文
纷飞的雪:念念不忘终成绝响
散文
王雁翔:迷失在丽江的街巷
散文
马叙《看越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散文
纷飞的雪《我们永远相爱。我们永远热泪盈眶》(下)
散文
纷飞的雪《我们永远相爱。我们永远热泪盈眶》(上)
散文
王雁翔:阿里之行,一次比梦还遥远离奇的行程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本期编审:马飞
校对:彭友泽
责任编辑:罗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