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说:“我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给你了。”
如果教育真的只靠老师和学校,那才是真的耽误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父母平时的样子,通常就是孩子成长的模板。
而孩子的人生路,大多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窥见一二。
现实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人:日常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习惯性指责自己家孩子差劲;想要孩子“德智体美劳”样样出色,却让他从小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家庭氛围里。
究其根本,正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出不出色,往往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1、教育最大的危险是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完全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到自觉。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父母从小培养。
要知道,每一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父母。
《中国诗词大会》上,武亦姝出口成章,屡战屡胜,一举夺得冠军,让同台的对手称赞不已。
她的成长路上,不仅有着优异的成绩,以分的高考成绩(上海高考满分分)考进清华大学,还写得一手好字,拥有超强的知识储备量。
然而小时候的武亦姝,其实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上小学时,她不喜欢学习,一心只想着玩,对待作业应付了事,学习成绩经常垫底。
她的父母为此甚是苦恼,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其改正学习和生活习惯。
后来,武亦姝的妈妈通过朋友的启发,突然醒悟: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从那时起,武亦姝的父母便戒掉了娱乐活动,开始阅读各类书籍,放下手机,陪着武亦姝一起解读名著,玩诗词接龙。
武亦姝的父亲是顶尖律所的合伙人,他在每天处理完工作后,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专心陪伴女儿学习。
他们用心的管教、正确的教育,让武亦姝渐渐爱上阅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诗词才女。
教育路上,把“放养”当“静待花开”才是最大的谎言!
2、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背后的付出
身为父母,你是否对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学习多好,之后多学着点。
绝大多数人,都是“看表不看里”。
看到了优秀的孩子,却没看到他们背后优秀的父母要知道,没有天生的学霸,也没有人天生就是配角。
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父母的差距!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坦诚地说:自己今天的所有成就,都要感谢当年父亲的严苛和陪伴。
刚开始识字时,父亲就要求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并且熟背。
中学时,父亲每天给她开书单,让她必须按要求读书,并且摘抄书中的精彩句子。
她的“小鸭脖子”台灯下每天贴10个纸条,是父亲要来检查的功课。
为了让她有个强健的身体,父亲逼着她每天早上外出跑步米,无论刮风下雨,连生病也要去。
一到寒暑假,她就被送出去打工。
服务员、销售员、发传单这些工作她都干过。
董卿坦言,正是因为父亲一刻也不放松的管教,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品质,也让她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直到今天,已经成名的她依旧不肯丢下书籍。
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天才,想要孩子优秀,父母就不能图省力!
3、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
要知道,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正确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那么孩子将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经常会有家长抱怨,买了一堆书放家里,为什么我家小孩就不爱看书呢?”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老没会先询问家长平时在家会看书吗?
“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爱读书,阅读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其中,0至6岁是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的以身作则十分重要。
孩子的班上有个女孩作文写得好,词汇量丰富。
她妈妈谈起‘育儿经验’时表示自己和爸爸从来没有刻意去引导孩子看书。
原来孩子的妈妈每天在家都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家庭氛围影响了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想想看,回家只会玩手机的父母,拿什么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是什么样,远比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即便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但如果父母自身的人格和行为存在问题,就难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父母自身的人格和行为良好,即便为孩子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也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写在最后:
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要想孩子未来变得优秀,我们父母首先得是个优秀的人。
在教育这片土壤上,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你有多用心,结局就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