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范文赏析让宁静弥漫心底
透过窗子看世界,心境不同的人自然会看见不同的画面。要想看到的是静,就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让宁静弥漫心底。
翻开历史的书页,感受到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安逸宁静的生活,自成田园派。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他毅然抛弃世俗的枷锁,带着诗意,书写自然山水的美丽画卷。
曾国藩以“诚、敬、静、谨、恒”为做人原则,以“静”字为核心,故而他身居庙堂之高却不受周围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得以完成无数功绩;没有内心的宁静,怎能达到“诚、敬、谨、恒”四种人生的境界?
弘一法师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使得他在世俗中备受敬仰。然而,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他不惜远离俗世,遁入空门,在佛门清净之地潜心研究,终于悟出人生之道。
他们不受世俗喧闹浮躁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因而他们的人生才变得超凡脱俗、高雅别致。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很多人为了追求金钱名利,费尽心思。有的人宁愿去商场挥金如土,也不愿到僻静郊外享受朗月清风;有的人为了出名,不惜出丑卖乖或诋毁他人来引人注目,却不知道宁静生活方能致远的美妙;有的人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连夜苦读,对唐诗宋词只求记诵,却从不深究民族文化承传的要旨精髓??他们与世俗相俯仰,怀抱难取,形骸难放,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我,多留悲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足,有些人似乎也厌倦了奔波忙碌的生活。有人选择关掉手机、电脑一整天,不与外界联系,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有人选择到郊区或古建筑处游览,希望能收到久违的宁静。然而,他们却常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其实何必如此,要知道,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有自己主动保持内心的宁静,那么外界的喧嚣浮躁才不会最终影响自己,“人间是海,我心是岸”,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内心不宁静的人,哪里可能因为环境的临时改变而身心愉悦呢?
保持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一种对外在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平衡的能力。追求心灵的宁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并非每个人的追求都能够实现。如何追求并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在明媚阳光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你会感受到宁静的美妙;沏一杯清茗,你会享受到宁静的惬意;驾一叶扁舟,忘却荣辱得失,你会感受到放下的洒脱与超然??
其实只要人分清什么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什么是自己应该舍去的,什么是自己最值得珍惜的,什么是自己最应该忘记的,也许心灵的那份宁静并不必刻意追求,就会在某个时刻悄悄地来到你身边……
窗外,细柳随风,云霞逐烟。我静静欣赏窗外的景色,宁静在心底弥漫。
名师点评本文紧扣“让宁静弥漫心底”这一观点,发出一个又一个的追问,表现出对浮躁世界、喧嚣心态的忧思,发出让宁静弥漫心底的召唤,切合题意。
文章构思严谨,层次清晰,夹叙夹议,描写传神,语言生动而富文采。文章由历史的积淀引入,罗列前人宁静自守的种种表现,进而观照现实,剖析大众心理,进而挖掘出保持内心宁静的意义和价值,拓展到自身的生活实际。思路严密,由古及今,由面到点,发人深省。#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