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青年不接受任何地图炮,地图炮的意思是“你们这些xxx出来的人都是垃圾”。
但是我绝对相信原生故乡对人是有极大影响的,大喇喇活了十几年,怎么可能不烙下点什么?但这也只是一种几率,比如东北人普遍个子比较高,北京人普遍比较贫嘴,也不代表东北没有矮的,北京没有不贫嘴的,更不代表东北以外没有高的,北京以外没有贫嘴的。
近日会连续发布三篇和地域有关的内容,此为第一篇。代表作者一家之言。接受大家评论,不接受人身攻击。鞠躬。
↓↓↓↓↓↓
一个朋友说,你不要对东北文化抱有这么大的偏见,要懂得雅俗共赏嘛!听得我呵呵哒。
如果你认为东北文化只是俗,那说明你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俗。俗是不刻意追求高雅,而是率性而为,顺其自然,行为方式和周边社会和谐一致,符合社会的民俗民风,看起来平凡普通,这样的文化才能定义为俗。
比如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很多都是表现小人物在矛盾旋涡中的自我挣扎,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普通人内心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是人本性的贪婪和怯懦,另一面是道德的约束,矛盾构建非常自然生动,他们或讥讽时事,或拷问人性,同时又不失主流文化道德观的审问,充满“正能量”!
开心麻花舞台剧《夏洛特烦恼》
这样的作品,才算是“俗”文化的代表,拔特,东北文化是这样吗?
对这个世界毫无善意
从东北所有的影视作品里,我们完全看不到一个现代文明人的行为方式,东北文化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反道德和反现代文明。看不到一个正常社会道德孕育下的公民。赵家班《乡爱》系列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当属“东北F4”。这四个人是东北文化的代表。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资深搅屎棍谢广坤,一个有话不好好说偏要学结巴的刘能,一个佝腰驼背嘴抽成帕金森综合征的东北舞王尼古拉斯.赵四,还有一个跛脚刘大脑袋……有没有发现这些人的共性?没错,都不是正常人,都有生理缺陷!如果是客观评价残障人士,倒也无妨,但是号称塑造东北乡村文化的《乡爱》对这些人远没有流露出一丝善意,特意放大了东北F4的生理缺陷,不断向观众暗示,看,这就是东北文化!
《煎饼侠》里的东北F4
从赵本山的赵家班到铁岭劈叉艺术团,东北白山黑水孕育出的一朵朵阆苑奇葩。东北文化对非正常人类的喜爱到了变态的程度,他们内心认为调侃残疾人是一种幽默,所以他们卖拐卖车买担架,欺负老实人,夜敲寡妇门。东北文化一方面谄媚权贵,一方面歧视底层,用狭隘的认知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鄙视链。他们的文艺作品里,塑造了一个个说话结巴、嘴巴抽搐、走路跛脚的角色来制造笑料,但对任何一个有基本道德感的现代文明人来说,这都没什么好笑,只会让人恶心。
谄媚不代表幽默
幽默的本质荒诞、荒谬,是塑造社会冲突下的无奈和自嘲,同时表演含蓄又回味悠长。东北人以为自己最幽默,遗憾的是,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幽默的本质。东北文化对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弱肉强食的鄙视链里,妄想用石器时代的匮乏和恶俗来谄媚观众。这本质上不是幽默,是卖贱!
小沈阳的二人转巡演
他们低估了中国大众的审美和智商,妄图用农耕文明的下流来挑衅现代文明的自尊和格调。东北人最喜欢演变态,并且出了很多娘炮明星。舞台上男人喜欢翘起兰花指,扭腰走路,捏着嗓音演娘炮。娘炮们听着台下的冷笑,以为自己演技好。而女性喜欢演女汉子,说话粗声大嗓,行为鲁莽唐突,刻意塑造一个连鬓络腮胡、一巴掌宽护心毛的女汉子形象,并且以此为美。他们不知道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来看,这不叫美,叫病态!
什么样的文化叫病态?三寸金莲叫病态,束胸叫病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叫病态,不尊重他人,戏谑他人的痛苦,更是病态!
比如宋小宝,这个深受大众喜爱的“人民艺术家”对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男人穿女装、古代人说英语这种低级的石器时代的无厘头阶段,演变态,男扮女装,演奇葩……总之什么非主流演什么,什么出格演什么,用一个个奇葩来代表东北文明,都是东北人自己干的事,这种跳出主流审美以扮丑为荣的文化,不是烂是什么?
宋小宝的“咖妃”造型
有人说,东北文化乡土气息浓郁,老百姓喜欢看,看完哈哈一笑,管你鸟事?你批判个毛!懂不懂什么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这话的基本没有是非观,西亚穆斯林的割礼也是民族的,古兰经许诺的天堂一个穆斯林可以有七十二个处女;非洲丛林部落认为他们的脸部穿针、嘴唇打孔也是民族遗产;云南摩梭族的母系氏族社会也认为自己是民族瑰宝……你能说他们代表现代文明?如果这是文明趋势,你大可以去加入非洲部落。文明的趋势是尊重他人的身体和精神,不谄媚权贵,不歧视弱者,所有这些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迟早要被扫入垃圾堆。
美国动画片《香肠派对》里的薄饼隐射穆斯林形象
东北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擅长骂人
在互联网聊天室时代,所有麦霸主持人都是东北话贼溜的东北人,他们在聊天室花式吵架,舌灿莲花,云山雾罩,让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南方人羞愧无比。在直播兴起的时代,东北的直播女占据了7成份额,所有的语音直播室都洋溢着棒子面味的东北大碴子话。如果说东北文化有创新的一面,骂人应该是这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坦白讲,东北骂人文化内涵丰富,集合了《诗经》的赋比兴修辞手法,他们可以骂出骈体文“天苍苍野茫茫,架起大炮干你娘”;也可以把所有的生殖器浓缩成一句话串起来排山倒海向你搂过来,让你防不胜防;还能用你听不懂的俚语比如《诗经》“兴”的修辞方式把你骂晕,当一个东北人把“犊子”、“个色”、“虎哨子”、“山炮”、“削你”连珠炮一起向你丢来时,一个南方人可能不会生气,因为他压根听不懂。
文明的进化遵从“动作”-“语言”-“文字”几个发展阶段,黑猩猩的交流主要靠手势动作,古代人在没有文字之前主要通过语言讲述史诗,记载文明。当文字出现,文明时代才真正开始。文字是一种高效而精准的文明传播方式,文明高度发达的汉族并不擅长歌舞,因为汉族的文字系统高度发达,文明的记录通过文字流传,而不需要通过低效率的语言或者动作传承。反而是文明欠发达的蒙古、新疆、南越少数民族歌舞发达,能歌善舞,因为歌舞这种语言和动作形式是记录他们文明的主要方式。
二人转和昆曲
东北文化的低阶表现在他们过度依赖动作和语言,而不是文字。二人转和昆曲有什么区别?如果不看文字,你很难听懂昆曲每句唱腔的意思,看了昆曲的剧本,你会被优美的辞藻折服,每句话都字斟句酌,优美含蓄,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昆曲《玉簪记》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基本不依赖文字,而是依赖语言和动作。所有的二人转演员都喜欢一惊一乍,上台一言不合就劈叉,在观众喝彩声中忍着蛋疼洋洋自得地爬起来。现在劈叉又衍生出了许多变种,比如高空劈叉,翻跟头劈叉,一字贴墙叉,二龙戏珠叉……劈叉这门绝技在东北文化中愈演愈烈,像“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这种经典句式,也只有东北人才能想起来,因为这是他们的切肤之痛。
为什么东北人几乎承包了直播界
知乎网友这样回答
除了劈叉,东北文化还流行翻跟头。翻跟头是二人转的压轴桥段,他们也不预告,会冷不防脑袋杵地咣咣咣度几个后空翻吓你一跳,赢得台下掌声一片。现在不会劈叉,不会翻跟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东北人。二人转翻跟头的灵感,应该来自耍猴,锣声一响,跟头翻起来,看客纷纷打赏。但是,这只是耍猴,没有幽默,更谈不上享受。猴子都懂的表演方式,至少我不爱看。因为我只看到只有凌辱和出丑,根本没有美!再说,一言不合翻跟头风险也大,很多东北人翻跟头翻过去就再也起不来了,白山黑水人少是有原因的。
满清审美与汉族审美
东北是汉、女真、契丹、满族、朝鲜族的杂居地,不知道是受女真还是满族的审美影响,东北文化和汉族审美存在巨大的不同。和蒙古女性喜欢穿紧身牛仔裤加细跟高跟鞋一样,东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
东北年轻人的审美还好,年长的审美简直不忍直视。他们喜欢强烈的视觉对比和密不透风的花纹排布——擦粉底打腮红,红裤子绿棉袄,这些都是标配,繁琐的花纹图案让密集恐怖症患者不能多看一眼。东北所有的饺子馆和饭店门口清一色的大红灯笼,不知道的以为到了红灯区。所有的墙上都挂着几串玉米或辣椒,代表农耕文明的淳朴。
东北美女马苏演绎雪地里的貂皮大衣
回顾历史,从东北起家的满清,他们最钟爱的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无不是花纹密集、红绿撞色严重的城乡结合部风,这和汉族儒家的含而不露、隐而不争的淡雅审美有着先天的区别。
清朝彩釉大瓶
《了不起的匠人》第15集台湾匠人江有庭
烧制的宋代天目碗的釉
其实我并不是地图炮,批判东北文化,为的是让更多人从畸形的审美中蜕变。东北文化还能抢救得过来吗?我认为可以,只要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自然会抛弃农耕时代的畸形文明和审美。东北文明,更应该主动迭代升级,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主动剔除自身的偏见和愚昧,进化为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尊重他人,不嘲弄弱者,不谄媚权贵,多讥讽时事,多反映真实。。。勇于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不放弃自尊,这才是东北文化该走的正道。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