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年上海二流大学毕业,之后两年在国外读了硕士,年底回国,加入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某B4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部门,之后辗转多家外企,目前在某快消强担任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中层,拿着一份不算高也不算低的月薪外加12个月工资30%左右的年度福利和奖金,没有任何灰色收入,开一辆价值年薪50%的车子,一套房无贷,一妻一女,双亲健在,基本情况汇报完毕。
整个故事基本上会以写实为主,围绕着10年来自己的职场感悟,社会变迁,以及相同背景的一些同事的发展,为现在刚刚毕业和将来计划进入这个行业的TFS们提供一些启示。
01
回到主题,先说说这次的聚会,主要是通过
那个年代,许多客户还在使用手工账,许多企业的财务领导人还被称为“总会计师”,小朋友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如山如海的凭证和无休无止的加班(俗称OT),虽然这些对于精力旺盛和志向远大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因为当你拿到自己工资单的那一刻,些许的疲劳就会转变为前进的动力。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我进入事务所3个月后,第一次的税前工资突破5位数时的欣喜,虽然那时我用连续三周平均10点以后回家的代价换来的...不过工资单上的数字至少可以让你看到希望,正面积极的人才有更光明的未来,不是么?
04
小朋友的一年是忙碌和充实的,虽然现在到底做了什么已经模糊了,但这一年的浸淫让我对财务数字开始有了感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财务敏锐度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入行了,伴随着年度30%的加薪,我和小伙伴们都成了第二年的审计助理。
第二年的审计生涯其实也是一晃而过,不过现在回想起来,第二年之于我本人来说其实是个自信培养的过程,因为在这一年,我感觉到中国企业的会计专业能力在快速的提升,上系统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日常的工作处理外,与客户斗智斗勇成了这一年主题,特别是IPO的审计项目犹为明显,在这一点上,对我个人其实是受益良多的。
最后还是谈谈钱,第一年0,第二年的工资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算上13薪差不多在第二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年薪10万的水平,加上加班费总收入也已经达到了差不多13万左右了,虽然承受一个月0左右的房贷还是颇有压力的,但我相信,未来依旧是光明的,压力随着资历的增长也会越来越小。
05
也就是在这一年,身边逐渐开始有小伙伴陆陆续续地离开,去的地方各有不同,几乎每个离开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最大的感触就是几乎所有人的跳槽都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人因为跟老板不爽或嫌工资太低而盲目跳槽,而我本人,在经过权衡之后也做出了跳槽的决定,理由如下:
1.B4在-7年期间依然飞速发展,但未来3年内是否还能保持这个势头非常难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尽管当时我也不知道会有后来的次贷危机,只是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过热了);2.升迁到合伙人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之相比,强企业的小办公室似乎更加现实一点(后来证明这一点是错的);3.7结婚了,希望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希望再天天加班了。经过权衡之后,在第二年结束后,我跳到了我的第二家公司,一家快消业的美资公司,从事内审的工作,理由如下:
●跟老板非常有chemistry,这一点非常难得;
●有机会接触更真实的企业营运,比在B4更接地气;
●工资跟第三年的审计员差不多,差不多也有15万一年,虽然不高,但依然向着我所期待的未来前进;
●至今还记得在B4的LastDay,HR找我做离职访谈,问我你觉得在这里的得到最的是什么,我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B4的品牌以及她所被赋予的一切,将使我受益终生。
06
进入企业(简称为A公司)后发现与B4完全不同,我当时的职务是Sr.Auditor,所谓的高级审计员,在企业中属于一个比较高级别的基层工作人员,这代表着你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由于有着老板的赏识,进去之后一直顺风顺水,再加上整个团队当时就我1个B4出来的,无形中自我感觉开始变得良好,自认为在这家公司中前途一片光明,但没有想到这种想法让我尝到了职业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大的教训。
当然,工作上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而且冲满热情,在此期间我接触到了SteveConvey的七个习惯,并奉若圣经,而A公司也给了我能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机会,这7至9两年间,因为公务,我去到了除了西藏和青海以外中国所有的省(包括台湾),增长了阅历,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这段经历帮助我积累起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个人财务。
年,A公司在中国区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舞弊案件,在此期间,我全程参与这整个案例的调查和处理,之后因为老板的赏识和表现的出色,仅一年就被提升为助理经理,这是基层人员中的最高职位,离管理人员仅一步之隔,年薪也一跃超过20万,“春风得意马蹄疾“可谓当时的心理写照。
然而,一心只顾举目远眺的我没有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陷阱。
07
年的年中升职和年底加薪让我感觉自己成了人生赢家(见笑了,但每个人都有自我膨胀的时候),9年初,我的年收入已经突破了25万,甚至于比在B4奋斗的伙伴们都要高。可是,也就是在9年初,一直以来赏识和重用我的老板被调任到了其他部门,而我的汇报关系也转到了另一个原来平级的同事,一切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用某位领袖的话来说,当时我还是“tooyoung,toosimple,sometimenaive”,满以为大家依然可以和衷共济,一起前进,但我想错了,先说说我在这位新领导的情况:
男性,比我大3岁,06年离婚,09年再婚,三校生,年就加入了A公司,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后,与年转到了我们部门,业务能力很出众,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年拿到了在职本科的文凭。
其实,我刚进A公司时跟他关系还不错,毕竟整个团队除了老板,就我们两个是男的,我很佩服他对基层的熟悉程度,以及在贪腐调查方面无师自通的天赋,但等到他成为了团队的领导后,很多东西开始改变了,主要变化有一下几点:
作为新的领导,他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来树立个人权威,因此,背景差异化最大的我就成了他树立权威的对象;
他的管理理念更多是强调基层的执行力,而我则认为应该通过一些流程设置和先进理论的应用(COSO,SOX)来提升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
极度排斥和反对团队人员的差异化,这一点跟我的理念形成极大落差(我一直认为差异化能提升团队的包容度,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上述三点成了我最终被迫离开的原因,当然,这是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前后分为三个阶段:
同床异梦期:尽管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大家表面上还表现出了相互的尊重和克制,至少双方都希望能在理念上征服对方;
争锋相对期:几次碰撞后擦出了矛盾的火花,由于他选择让团队其他人员参与进来一起针对我,因此在几次碰撞中一直处于下风;
心灰意冷期:在9年中期的一次度调查前,他有意制造了几次较为激烈的谈话和争吵,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他同事进行授意,导致最后针对度的调查结果对我非常不利,那一刻,我已下定决心离开...
08
在结束A公司的经历之前,我想简单总结一下两年多以来的得失:
曾经沧海难为水:作为离开B4后的第一家公司,对A公司还是非常有感情的,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努力留下来,并争取在A公司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尽管我承认有某些矫情的因素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A公司的两年里面,我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白山黑水和天涯海角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更加丰满和真实,更学会较为客观和公允地去看待一些差异和矛盾(还只是“较为”,要做到完全太难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春风得意到怅然出局前后仅有半年时间,年轻也许是原因但绝不是借口,遭遇了挫折,承认了失败,学会了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失败;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越是有这种想法说明你其实什么都不懂,孔子都要“日三省吾身”,孙子说要“知己知彼”,SteveConvey告诉我们要"Synergize知彼解已",不了解对方的人永远不了解自己;
天助自助者: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的,没有回报是因为你的付出还不够,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任何逆境都可以度过。
总结这些差不多了,下面开始谈我的第三家公司(之后成为B公司)。
09
与A公司的妇孺皆知相比,B公司知名度要小很多,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上班在郊区的工厂,在中国有4到5家工厂,总部在美国还算知名的地区(主要因为当地的NBA球队,到地方一看其实就是个小破城市),当时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时负责的范围是整个亚太区,虽然职位只是一个InternalAuditor,但可以有机会周游世界;
老板在美国,平时看不到,管得少(后来才感觉这也不算什么优点,毕竟他了解你的机会也少了);
从快消到制造业,能进一步丰富自身的阅历,覆盖一些知识盲点;
收入比在A公司时增加了20%,差不多税前30万的样子(其实加薪不算多,毕竟自己心虚,也算是被动离职了)。
10
其实上述几点理由里面,现在看来还是周游世界那条比较实在(其他的现在看看都是自己在骗自己),这B公司的两年里,去过了除非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其中既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地区,也有日本,加拿大,澳洲这样的成熟市场,不同文化的冲击让我感觉自己再次经历了一场蜕变,这是超越了地域差异的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沟通,这两年里我体验了印度人的等级和时间观,日本人的谦和与虚伪,巴西人对生活的热情等;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专业技能上的进一步提升,毕竟之前是闭门造车,都是跟中国人一起工作,现在是与国际部的团队一起,虽然之前有留学的经历,但这两年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进步最大;
当然,也有很多不尽入人意的地方,比如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年薪30W,而两年后只有32W,由于老板不在身边,对你不甚了解,因此升迁看起来遥遥无期,而这时在B4的小伙伴们都基本上升到了审计经理,难免不让人产生落差。因此,两年后,也就是年底,再次萌生了去意。
11
其实上述两段工作经历都谈不上成功,甚至单看离职的原因都有点低级趣味,一个是因为跟老板闹矛盾不得已而离开,另一个是因为没有升职加薪的机会而不得不另谋高就,如果单看这两件事情的话依然可以用“tooyoungtoosimple“来总结,但恰恰是这两件事情让我悟出了很多道理,因为我能对错误进行反思。
我们把离职原因再反过来看,在A公司,因为努力工作表现出众获得了提升,证明我是有能力的,而后来教训让我学会了更有效的职场生存之道,在B公司我的专业能力和情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我能更上一个台阶而做的准备。
所以,当发现负面情绪在主导你的思想时,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反思,找出原因,看到差距,才能行动,并迎头赶上,或者重头再来。
12
C公司在业界的知名度很高,不亚于A公司,但营业额只有A公司的一半,不过好在当时正在快速发展,也是由于规模不大,让我有了更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加入公司伊始,通过之前工作中的一些技术优势,发现了不少C公司陈年古早的问题,并通过一些流程和政策将其进行了规范,当然也不排除因此而导致个别违纪人员的离开;通过3个月的时间站稳脚跟后,紧接着便是各项内审程序的建立和开展,这之后的一年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个自我闭关的过程,当然,最后还是比较顺利的度过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老板的支持,不但在各方面给我大开绿灯,还主动提出给我加人,后来我跟老板聊这个问题,老板说,既然你在如此有限的资源下都能做好,那给你更多资源应该能做的更好,因此你身上我看到了proactive的特质。
就这样,在这家公司的第一年算是平稳度过了;第一年结束,我的加薪幅度是10%,高于平均的8%,由于基数已经不小,所以10%的加薪让我的年薪突破了45万,俺这个速度,在年底还有希望达到50W的,但是第二年最大的挑战也马上来临了。
以上工资是纯个人在公司所得,当然,我在其它领域也有接触,例如年的股票,基金等,以及现在做的铜投资理财,对于国人来说,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保守,大多数人都会把钱拿去银行,但是真正的银行又是如何利用这笔钱的呢,那就是投资。所以相比较,国外把钱放入银行的人是很少的,都会把自己的资金合理分配利用起来,靠赚的钱继续来赚钱。
13
再说说考证的问题,我承认,面对脱胎于中国教育体制的CPA我实在能力有限,考不出来,所幸我是英联邦国家的会计学硕士,所以ACCA可以直接免试6门,在放弃了CPA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了一次,没想到运气好3门一次就过了,剩下的5门先后分了3次,1年半分批考完,过程有点痛苦,但还算难易适中,之后由于做内审,所以又去考了CIA(CertifiedInternalAuditor),难度也不大,也是两年通过。
说实话,有没有证书对于一个财务专业人士来说非常重要,但有多少证书其实影响不大,所以,无论我今天是否拥有CICPA,我的工资也不会因此多或少一分钱,而且,当你到达一定职位后,某些专业机构甚至会授予你荣誉会员的称号(如:CIMA),所以到了Manager这个级别后,证书真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本文来源:经管之家,作者:想定下来。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点击阅读-
为什么很多当年的学霸混不开金融圈?
年度金融圈『吸血』加班楼大比拼
金融狗,你和北上广的一套房究竟还差多远?
逃离上海,我在老家找了一份财务经理的工作,年薪12万,没想到...
银行高管性骚扰女下属:女性不再沉默的前提是,整个社会不再沉默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wx
careerdream.org,注明“老编辑部”。金融老编辑保留所有权利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