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光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能够实现这种融入的就要靠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不是调味品,也不是下午茶。生态文化要成为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流行文化、主流文化,要融入我们的血肉,更要成为我们的根和魂。
《生态文化》杂志年第1期的对话栏目,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来探讨如何发挥林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
发挥林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林震对话录
冯小军:感谢林震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根据我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就对此有了重要论述,其中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位于五个体系之首,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林震:谢谢《生态文化》杂志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梳理一下自己对生态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所以要重申“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我想一方面是要强调需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来把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而是包括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制度等在内的复合系统。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年多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有些陌生,更不用说对具体内容的了解。五中全会提出到年要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在我看来15年的时间很紧迫。因此有必要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涵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包括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个子体系的建设既是过程也是目标,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当然,从系统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体系是整个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态文明体系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包括若干个子系统,这五个是现阶段中央认为要着重和加快建立健全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第一个子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把它放在如此首要的位置是不多见的,甚至可以说是首次。之所以这么安排,我认为这是基于对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的正确把握。
我们经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讲四个自信,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后又增加了文化自信。虽然是最后提出来的,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没有生态文化的自信,没有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五中全会提出到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生态文明方面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文明形成的标志可以说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形成。我注意到,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使用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的表述,在“十四五”时期要率先做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等等。这两个自觉实际上就是生态文化的自觉。只有最后全社会实现了生态文化自觉,才能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得以实现。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其中能够起到凝心聚力和精神纽带作用的是核心价值观。生态文化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即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它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人类必须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承认自然也好、生态环境也好不仅具有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使用价值,更具有与人类平等甚至居于人类之上的内在价值,以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系统价值。要摒弃以往“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结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转而需要树立系统观念,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既要有“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胆魄,更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智慧。这种价值观念表现在具体的文化形式上,既有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也有物质产品、行为方式和规章制度。因此生态文化体系是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精神文化在内的完整系统,是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来形塑的新的文化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而其前提是发展观、价值观的深刻革命。文化的核心作用就是以文化之,达至天下文明。生态文化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这样的引领作用。但现在似乎还存在这样一种反常现象,生态文明已经毫无疑问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了,而生态文化感觉还是一种小众文化,这是需要改变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光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能够实现这种融入的就要靠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不是调味品,也不是下午茶。生态文化要成为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流行文化、主流文化,要融入我们的血肉,更要成为我们的根和魂。
生态文化是新时代的新文化。时隔百年,我们需要再来一场“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需要继续追求和发扬,还要再来一个“易先生”(Eco-)。我们已经启蒙,现在的任务是普及和浸润。
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希望是运动式的一阵风的,而应是和风细雨、循序渐进的。它要弘扬的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实要求。我们不是主张极端的环保至上主义,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冯小军:我们知道,年我国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对宪法进行了一些重要修改,尤其是“美丽”“生态文明”这些字眼写入了宪法。您认为林草的保护和发展在宪法上有何体现?如何用宪法来保护和促进林草业的发展?
林震:年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来说,的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至少有三件大事可以说明。第一个就是您提到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性、方向性原则、任务和目标写入了宪法序言,“生态文明建设”也增列为国务院的职权,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地位,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第二个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第三个就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新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就林业部门来说,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职权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包括对占国土面积约40%的草原的管理,以及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管理。这次机构改革让林草从分离走向融合,同时突出了林草部门守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说到宪法对林草的保护,我们可以追溯一下我国一百多年的宪政历程。年晚清光绪皇帝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