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
首页
白山简介
白山地点
白山市场
白山要闻
白山发展
白山天气
白山旅游
白山信息

王霄冰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

摘要: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建构文化认同感时往往借助于口承文学、文字文本、仪式行为和图像传媒等。20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家乡电影”,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几代德国人的思想观念,见证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于乡土的想象与情感之上的事实,说明地方文化和国家认同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家乡电影乡土观念文化认同民族主义农村剧

  

德国电影:《山在呼唤》(DerBergruft)

  文化认同/身份(culturalidentity)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它指的是一个民众群体对于自身文化的那种认同感,所依据的不仅只是地方、种族、语言、历史和宗教信仰等客观事实,而且更多地有赖于文化记忆式的主观感受,[1](-)认同的主观性也造成了它的不确定性,使得文化认同的人为塑造成为可能,形成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ed   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构建文化认同的方式会有多种多样,所借助的媒体却不外乎口承文学、文字文本、仪式行为和图像传媒等。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记忆和认同功能,银幕上和电视屏幕里播放的内容与影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情感。[3]和新闻报道以及纪录片的直接导向性相比,娱乐性质的影视片更能对观众的思维模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正因为此,在20世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兴起了“乡土影片”这一叙事文体。不论是美国好莱坞的“西部片”,台湾的“乡土电影”,还是本文将着重探讨的德国的“家乡电影”,都是现代社会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心灵归宿和精神支点的一种表现。虽然各个民族对于“乡土”的想象与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中反映出的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依恋与热爱却是一致的。以下将着重探讨德国的“家乡”概念与“家乡电影”的兴起,揭示德国人的乡土观念与德意志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一、德国人的“家乡”观念与国族认同

  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合成往往带有偶然性。用某一特定符号来指示某种语义,在开始可能只是个人的行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会转变为约定俗成的常用符号。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所施加给这个符号的涵义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糅进了许多添加的因素。特别是应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那些概念,只有在了解了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涵义和范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使用任何一个概念时,都必须首先梳理它的概念史的原因。例如“家乡”一词,如果我们只是顾名思义地去理解,就很容易会把它解释为自己出身的地方,或曰老家。如果是从每个个体的角度来考虑,这当然是不会有错的。但若是涉及到一群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家乡”所指代的“老家”又是哪里呢?有一种象征性的做法,就是把神话或传说中的某地当成是族群的共同老家。就像我国有很多姓氏都流传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大愧树”,而中美洲的不少印第安部族,也相信他们的祖先最早都是从同一个古老的神秘洞穴中走出来的。[4](P.85-86)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国族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仅凭关于民族发祥地的神话想象还远远不够。现代人的科学与求实精神容易驱使他们产生对于远古时代的怀疑,就像“五四”时期由顾颉刚、钱玄同等人发起的一场疑古运动,将古书中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一一加以批驳。他们的实事求是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但在无形之中却也剥夺了中华民族想象远古、建构族群起源历史的权力和乐趣,虽然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民间依然流传,“还是活生生的中国文化,”[5](P.)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发挥着共同体时空想象的符号和参照物的作用。”[6](P.),但它们至少在知识分子的阶层确已不再具有效力。包括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也不会再盲目地相信这些历史上用于建构文化共同体的符号和参照物。现代人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促使他们要去寻找新的认同标志和参照体系;和将归属感寄托于过去的古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在现实当中寻找精神归宿。于是人们一方面努力建构能够满足国族认同需要的近现代史,例如在影视界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战争题材片,就和当代人中国人对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建国历史等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则开始“走向民间”,试图在乡土文化中寻找民族之“根”。[7](P.30-31)像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学”与“乡土电影”以及80年代大陆文坛兴起的“寻根文学”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当代人希冀回归乡土这一心灵故乡的愿望。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在近现代德国人文话语中经常出现的“家乡”(Heimat)一词,指的也不仅仅只是地理的和生物意义的老家,而更多的是指文化的和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有研究表明,这层特殊的涵义是在19世纪中期之后才被逐渐注入的。在19世纪的上半页,德语中“家乡”的含义相对比较明确和具体,指的就是人们所生存和占有的那片土地以及地面上的房屋和其他物质用品。[8](P.63)那个时期的德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由几十个小邦国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年,在欧洲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国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首先在西南德的巴登公国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政府。3月,在普鲁士王国的柏林也发生了以市民阶层为主的游行示威,国王被迫同意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同年5月18日,国民议会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组成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政府。年议会通过帝国宪法,选举普鲁士国王为皇帝,但后者拒绝加冕,一些大的邦国也拒绝接受新宪法,并召回自己的议员。于是议会最终在7月瓦解。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成了德国社会迈入工业化时代的一个转折性标志。市民阶层在这次运动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从此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把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也带入到了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当中,其中就包括现代的乡土观念。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德国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家乡”的主题常常出现;它的涵义也由原来的物质的和地理的概念扩展到了情感的和精神的范畴,带有美好、和平的意蕴,成了人们为逃避工业社会的丑恶现实而希冀追求的“世外桃源”。特别是在革命失败以后,一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从国家层次的政治活动转向经营地方性的民间协会组织,试图在地方性的保护乡土文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9](P.15)   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胜了法国。次年,首相俾斯麦成功地再建了“德意志帝国”。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有一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中期以来被文人、艺术家和落魄政治家们所赞颂和描绘的“家乡”概念,就开始被导入政治领域,成了现代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源泉之一。“家乡”不仅经常被和“祖国”的概念相等同,而且成了“团结协作”的代名词。[10](P.16)据德国学者考证,最早把“家乡”和“祖国”等同起来的,正是语言学家、《格林童话》的作者之一雅各布﹒格林(JakobGrimm,-)。年11月13日,他在哥廷根大学发表了题为《关于家乡之爱》(Dedesideriopatriae)的就任演讲,其中反复提到“人民”、“祖国”和“家乡”(传统空间),并将它们糅合在一起。他还提出了语言是连结个人与家乡之纽带的观点,认为德国高校长期以来对拉丁语的使用恰恰阻碍了德国人的爱乡之情——尽管他本人的这次演讲用的也是拉丁语。显然,在雅各布﹒格林的心目中,所有讲德语的地方都是德意志民族的“家乡”,也就等于是德国。[11](P.42-44)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描述德国人之“家乡”概念当时被逐渐扩大的过程:   年后对于“家乡”的日益经常和普遍化的使用更多地显示了,民族观念是如何被固化在人们的思想当中的。“家乡”的概念跟随着日益变化之中的归属等级而发展,从小城镇到主权国家再到民族。在德国的很多地方都制造着对于区域史、风俗和方言以及地方性的民歌、歌谣文本的日益增强的兴趣——一言以蔽之:就是所谓的“家乡抱负”;制造着一个从有功于地方而转向有功于德意志民族的新的神话。许多被复兴的或新发明的节庆为公开地将区域和民族放在一起共同庆祝提供了机会。因此,民族的认同并不以让所有农民、小城镇居民和顽固的地方主义者们放弃他们的传统的乡土文化为前提。民族主义可以包容他们的小世界,德国文化也可以包容他们的多样性。[12](P.23-24)   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家乡”概念,在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就很容易地被意识形态化了。纳粹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有意地在“纯粹的日耳曼种族”、“美丽的家乡”和“伟大的德意志帝国”三者之间划上等号。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形成了一个“血液和土壤”(BlutundBoden)的神话,将民族性狭隘地归结于血缘性和地缘性两方面因素。[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文化界开始了去纳粹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主要去除的是文学艺术中的种族主义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极端民族主义因素,而其中的与地方主义相联的爱国爱乡情节却得到了保留。战后的德国人出于对本国在“第三帝国”期间所犯罪行的认识,很少在公开场合集体高唱国歌,也很少用直白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14]被压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使得国民的注意力再次转向了地方性的“小传统”,美好、和平、宁静、永恒的“家乡”又一次成了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这也正是为什么20世纪50和60年代德国各地“家乡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个地方都在以各种方式挖掘和打造着本乡本土的民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不少也被贴上了德国民族文化的标签而被拿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示,以至于当时有民俗学家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概括为“民俗主义”而加以批判。[15](P.-)   上面提到的那位美国学者在对普法尔茨(Pfalz)地区19至20世纪的家乡文化保护运动、其中特别是各种相关的地方性协会进行研究之后,发表了题为《地方的民族:德国的家乡观念》(ANationofProvincials.TheGermanIdeaofHeimat)的专著。书中她得出结论认为:   有关家乡的修辞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内部的地方融合之上的,其中更多地复发出了一种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曾试图解除的、典型的德国式的植根于地方的爱国主义。不论是在课本、历书、诗集、电影还是在政治演讲当中,家乡一词带着着用真实的地方经验的宜人效果来治愈(伤痛)的承诺。[16](P.-)   尽管在历史上不断被改造,“家乡”之于德国人的共同体意识仍具有本质意义。这一概念和德国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同时兴起,今天比起“祖国”或者甚至“民族”之类的用语更具合法性和诱导性。德国人的地方性既是他们的自卑感也是他们的骄傲的源泉,经受了一个较晚组建的民族的动荡的政治命运的考验。如果说德国人在报纸和公开言论、在电影和文学中要比其他欧洲民族更加深入地探寻着他们的民族认同的根本,那么,这一讨论也一如既往地被打上了区域多样性问题以及对于家乡的承诺的烙印。[17](P.)二、德国“家乡电影”的历史发展

  与上述的爱国爱乡思潮相联,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社会的“家乡(文化)保护运动”(Heimatschutzbewegung),同时在文学艺术界也出现了名为“家乡艺术”(Heimatkunst)和“家乡小说”的叙事文体。“家乡保护运动”主要致力于对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最早的发起人为恩斯特﹒鲁道尔夫(ErnstRudorff,-)和保尔﹒舒尔茨-瑙姆堡(PaulSchultze-Naumburg,-)等。前者为作曲家和音乐教师,终生从事有关家乡文化保护的社会活动,他在年发表的倡导其理想的一本小册子中首次使用了“家乡保护”(Heimatschutz)这个名词,并把它用作书名。后者原为画家和建筑家,年后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党,被纳粹政府御用。就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之下,“德国家乡(文化)保护联盟”(DeutscherBundHeimatschtz)于年正式成立,意在统一19世纪中期以来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无数地方性自然、历史和文化保护协会。

  年,文艺理论家尤留斯﹒朗本(JuliusLangbehn,-)发表了《作为教育家的伦布朗》(RembrandtalsErzieher)一书,提倡通过艺术来唤醒民族、促其复生。在他的这一主张和哲学家尼采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影响下,德国文学艺术界掀起了一场“家乡艺术运动”,以反对文学的国际化,抵制当时盛行欧洲各国的偏于理性和冷漠的自然主义文学风格,主张文学应回归故土,创作出带有乡土气息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年,文学家安道夫﹒巴特尔斯(AdolfBartels,-)和弗里德里希﹒里恩哈德(FriedrichLienhard,-)等人创办了文学杂志《家乡》(Heimat)。该杂志在同年被改名为《德意志家乡》(DeutscheHeimat),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阵营。[18]   当时与工业化社会和自然主义文学相抗衡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家乡小说”(Heimatroman)的通俗文学形式,又称“乡村小说”(Dorfroman)、“农民小说”(Bauernroman)或“山地小说”(Bergroman)。他们所服务的是新兴市民阶层这一读者群,满足他们对于清新、朴素、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怀恋之情。这一文体的先驱或曰榜样有叶雷米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Gotthelf,-)、卡尔﹒伊莫曼(KarlImmermann,-)、特奥多﹒施多姆(TheodorStorm,(-)、特奥多﹒封塔纳(TheodorFontane,-)、克劳斯﹒格罗特(KlausGroth,-),贝尔托德奥尔巴赫(BertholdAuerbach,-)和哥特弗利得﹒柯勒(GottfriedKeller,-)等。专以写作“家乡小说”成名的多产作家则有路德维希﹒冈霍夫(LudwigGanghofer,-)、彼得﹒罗塞格尔(PeterRosegger,-)、海尔曼﹒勒恩斯(HermannLoens,-)等。他们的作品一般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有的还在书写中夹杂了当地方言。小说的故事情节偏于模式化,人物性格单一且黑白分明,但对于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写与赞颂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乡村在他们的笔下成了永世不变的伊甸园,不论外面的世界正经历着怎样的暴风骤雨,德国的农民们依然我行我素地过着四季轮回的传统日子。在这个静止不动的美好空间里,即便有时会因外来因素的出现而荡起片片涟漪,但结局却总是乡土战胜外界、传统战胜现代,并以回归到宁静、古老的秩序而告终。[19]   兴起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德国“家乡电影”,可以说正是“家乡小说”在银幕上的直接翻版,很多剧本本身就是通过改编冈霍夫等人的小说完成的。年UFA电影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电影工业的开始。随着年左右有声电影的诞生,“家乡电影”的前驱“山地电影”随之问世,最早的一部名为《白山风暴》(StuermeueberdemMontBlanc),导演阿诺德﹒弗兰克(ArnoldFranck,-)被称为“山地电影之父”。他的学生路易斯﹒特恩克尔(LuisTrenker,-)后来成了德国最有成就的“山地电影”导演,其代表作为年拍摄的《山在呼唤》(DerBergruft)。这些影片主要表现大自然的奇丽雄伟,以及人和自然的搏斗,从性质上尚属于冒险电影之列,但其中对于自然的崇拜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主题被后来的“家乡电影”所采纳,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不过在“家乡电影”中,大自然不再充满了野性并危机四伏,而是变成了养育人类的摇篮——“家乡”。如《鹫鹰瓦莉》(DieGeierwally)就是一部摄于年的著名的“家乡电影”,根据的是出版于年的同名小说。影片描写一位名叫瓦莉的乡村姑娘,因为抗婚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她带着一只豢养的鹫鹰独自住进了山上的小木屋。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经历之后,父亲去世,瓦莉继承了他的家业,并最终如愿地嫁给了自己所爱的猎人。可见的和“家乡小说”一样,“家乡电影”最后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坏人往往可以转变成为好人,原本不和谐的因素也能得到克服。[20](P.33-67)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的电影业十分发达,且在技术上占有世界领先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纳粹政府十分重视利用电影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为此他们甚至在年把UFA电影公司国有化。据统计,在这十来年中共有部电影出品,其中部纯属宣传性质。[21](P.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纳粹的宣传机构改变了方针,希望制造一些艺术性较强、质量上佳的娱乐影片,用以麻醉民众,让他们能暂时忘掉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为此,“家乡电影”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同样是年出品的《蒂罗尔的玫瑰》(RoseninTirol),就是一部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关系的轻喜剧。故事的背景被设置在了阿尔卑斯北麓的蒂罗尔山区(现属奥地利),影片中优美秀丽的山地风景、身着传统服装的健康开朗的青年人和轻松愉快的风格不仅能给予观众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也能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国之情。[22](P.53-5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家乡电影”这一体裁在在德国电影界得到了保留,不过在表现技术上已大大地落后于美国,完全沦为了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通俗影片。在摄于年的《黑森林姑娘》(Schwarzwaldmaedel)中,导演故意尽情地展现未受战争摧残的大自然美好风光,也许正是为了让天天生活在战后的瓦砾残骸之中的德国民众忘掉眼前的苦难,让他们满带创伤的心灵能在电影院中得到片刻的抚慰。(P.69-95)此后,又有《黑森林旋律》(Schwarzwaldmelodie)和《黑森林樱桃》(SchwarzwaelderKirsch)在和年相继问世,同样属于言情类的家乡片。[23]“黑森林”从此也成了最受德国影视界偏爱的文化景观之一。大约在30年后,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电视二台(ZDF)重拾旧题,拍摄并放映了70集电视连续剧《黑森林诊所》(DieSchwarzwaldklinik),再次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到了60和70年代,怀疑精神又重新回到德国,50年代“家乡电影”中的那种单纯明快的风格逐渐消失,开始被社会批判的主旋律所取代。如在年出品的《下巴伐利亚的狩猎场景》(JagdszenenausNiederbayern)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同性恋、女酒鬼、痴呆症患者等“异类”形象,展示了围绕他们所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乡村生活谣言成风的弊病。作为“家乡”的农村在这里不再是纯粹的、美好的伊甸园,而是和城市一样,到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一风格在80年代的“家乡电影”中得到了延续,不过50年代影片中的那种“甜蜜感”又有所回归,有的影片充满乡愁,有的则带有幽默情调,总之题材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姿多彩了。[24](P.97-)三、当代德国电视中的“家乡电影”

  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加剧,“家乡”这个词汇在德国的公共场合不再频繁出现,“家乡影视剧”也很少被作为一种特别的影视体裁提及。但这并不等于说,德国的影视剧中缺少了乡土色彩。从年到年,笔者本人在德国生活了12年之久,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家乡”题材影片,其中包括重放的老电影,和新拍的风格类似的电视剧。在德国电视一台(ARD)和二台(ZDF),几乎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白天都要播放几部老电影,其中多属“家乡电影”。这也许是为了增加德国人周末家庭聚会的气氛专门设置的。当一家老少一起围坐在餐桌用餐,一起喝咖啡或下午茶时,电视机播放的展现德意志“家乡”之美的、已经有些褪色的老电影不仅可以唤起老年人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也等于是上了一堂最好的乡土教育课。这一点和中国电视里经常播放“红歌”的做法有些类似。尤其是在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节期间,电视台几乎天天都会选播些格调明朗欢快的“家乡电影”,以增添节日的祥和气息。

  平日,在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从周一到周五的常规节目中,也有不少家乡题材的连续剧。表一是年2月29日(周三)德国一台早上至次日凌晨的节目单。其中下午播放的两部肥皂剧《红玫瑰》(RoteRosen)和《爱情风暴》(SturmderLiebe)都带有家乡剧的特点。前者的“家乡”选择在了德国北部的浪漫小城吕纳堡(Lueneburg),地处曾为50年代“家乡电影”导演们所青睐的遍地长满欧石楠的吕纳堡原野的边缘,讲述的是一个家庭老中青三代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的生活故事。后者的舞台则设置在了上巴伐利亚,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北麓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的乡下高级宾馆,讲述的也是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两部连续剧的收视率排名都在当日本台节目的前十位(参见表二)。同日播出的《看在上帝的份上》也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一部不定期上映的“家乡”连续剧。地点同样是在上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描写的是一群修女如何乐于助人,并努力“保卫”她们古老的修道院,使它不至成为现代人商业和管理理念的牺牲品。表一:年2月29日德国电视一台5:00-00:00节目单[25]   时间栏目说明   5:30早间杂志   09:00当日概览   09:05《红玫瑰》(第集)重播,家乡连续剧   09:55天气预报   10:00当日概览   10:03《爆炸性的》重播,花边新闻   10:25《看在上帝的份上》(第集)重播,家乡连续剧   11:15《朋友交情》(第集)重播,医生连续剧   12:00当日概览   12:15德国一台自助餐烹饪节目   13:00午间杂志   14:00当日概览   14:10《红玫瑰》(第集)家乡连续剧   15:00当日概览   15:10《爱情风暴》(第3集)家乡-爱情连续剧   16:00当日概览   16:10《豹呀海熊什么的》(第81集)动物节目   17:00当日概览   17:15《爆炸性的》花边新闻   17:50《被禁的爱情》(第集)青少年连续剧   18:30《至死开心》(16)警匪探案连续剧   19:20哥特沙尔克(Gottschalk)直播间玩笑娱乐节目   19:50一台天气   19:55一台股票   20:00当日概览   20:15周三影院:《直到什么也不剩》故事片   21:45《加加减减》经济杂志   22:15当日要闻   22:43一台天气   22:45安妮﹒威尔(AnneWill)专栏政论沙龙   00:00夜间杂志表二:年2月29日德国电视一台节目收视率排行榜[26]   排行/节目名称/观众数量/收视率(%)   时当日概览万人15.4   2周三影院《直到什么也不剩》万人11.5   3《爱情风暴》万人21.4   4《加加减减》万人7.3   5《爆炸性的》(花边新闻)万人13.9   点当日概览万人17.7   :43一台天气万人8   :15当日要闻万人6.4   9《红玫瑰》万人15.9   点当日概览万人11.6   德国电视二台的家乡题材连续短剧则一般在晚19点的正点新闻之后和每晚的大片之前(19:25-20:15)上演,有周二的《罗森海姆的警察们》(DieRosenheimCops)、周四的《山里医生》(DerBergdoktor)和周五的《护林员之家:法尔克瑙》(ForsthausFalkenau)。三部连续剧的“家乡”都被选在了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麓山区:第一部在慕尼黑附近的小城罗森海姆,第二部在奥地利和德国交界处的蒂罗尔地区;第三部早期(-6)是在德国和捷克交界地带的巴伐利亚森林中,从7年后也迁移至了临近慕尼黑的阿默尔湖(Ammersee)附近。和德国电视一台的连续剧一样,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首先在于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包括对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展现,和带有方言口音的对白;其次则在于主人公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与肯定态度,他们中有的人主动放弃了城市生活,如从慕尼黑迁往蒂罗尔的“山里医生”,有的则土生土长,始终守卫着美丽的家园,如本地警察、森林护林员等。影片中当然也少不了有外来人作为陪衬,他们有的扮演“家乡”环境破坏者的角色,当然他们的“阴谋”终究都不能得逞;另外一些的则是来此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与当地人之间所发生的文化冲突常常能给影片带来喜剧式的轻快幽默色彩。   事实上德国电视中有许多警匪探案剧也带有“家乡剧”的特点。上述的《罗森海姆的警察们》可算是典型的一例。此外还有德国电视一台和瑞士、奥地利电视台合作的经典栏目《犯罪现场》,在每个星期天的20点15分上演,从年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和传统的“家乡电影”所不同的是,“犯罪现场”的地点大多选在了德国的大中城市,像科隆、慕尼黑、柏林、德累斯顿、明斯特、法兰克福、莱比锡、不莱梅、汉堡、萨尔布吕克、康斯坦兹,以及瑞士和奥地利的城市如维也纳、伯尔尼。每个城市的探长固定不变,且一般成双成对地出现。他们在性格或外部特征上往往形成鲜明对比,如一高一矮,一男一女,一丑一俊,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一雅一俗。探长们都是绝对的好人,很有正义感,非常敬业,而且不管案情有多复杂,他们最后都一定能把“坏人”捉拿归案。这种地方性探案剧和“家乡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二者都试图把当地的景观、风俗和方言等糅入故事情节当中,并在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一种所谓“地方爱国者”(lokalpatriot)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家乡”作为一种影视题材在今天依然深受德国媒体和观众的喜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德国文化中的“家乡”概念,已不像20世纪上半页那么狭窄,不再仅仅指向德国的农村和农民,而是由乡村延伸到了城镇乃至现代化的大城市,甚至涵盖了其他欧洲国家像同样属德语圈的瑞士和奥地利,还有北欧的丹麦等周边国家。尤其是德国电视二台,在这方面比思想意识较为保守的电视一台走得更远。他们不仅拍摄了以英国乡村为背景的罗萨蒙德﹒皮尔西纳(RosamundePilcher)爱情片系列,[27]而且将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地也变成了其自拍的警匪探案片的“家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国部分影视人的前瞻意识。因为他们知道,21世纪德国人的“家乡”,将不再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邦州或国家,而是整个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家乡”的范畴也在不断地伸展。而德国人从本民族19和20世纪以来的经验中早已知晓,只有一方面善待自己的乡土与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将其积极地融入到民族的、国家的乃至欧洲整体的文化秩序当中,才能最终保全“家乡”这片净土,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那个神圣不可取代的位置。四、结语

  从19世纪德国“家乡”概念的兴起,到“家乡艺术”与“家乡小说”的出现,直到20世纪“家乡电影”的流行,和今天影视剧中“家乡”主题的再现与伸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心灵成长过程。在“家乡”这个词汇当中,不仅凝聚了德国人的乡土之情和地方之爱,而且也凝聚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也许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爱家乡,何谈爱国?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不仅要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上,而且也要建立在共通的爱乡之情之上。提倡家乡文化和保持地方传统,与爱国主义的主张事实上并不矛盾。那种认为只有摒弃了乡土文化才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的想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转而反思中国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我国在建设民族国家及其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却并未能对自己的乡土传统怀有足够的重视,而是千方百计地把新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对于本土文化的反对和践踏之上。体现在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当代的大部分编剧和导演受“五四”以来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也难免对乡土中国怀有偏见。他们镜头下的中国乡村不仅物质上十分落后,而且精神上相当贫瘠,甚至就连自然风光也常常只剩下一片单调荒芜的“黄土地”。只有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些农村电影和最近几年的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中,人们才偶尔可以看到些亮丽美好的风景和健康向上的农民形象。德国是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在其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且能够如此珍惜自己的乡土文化,而具有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国和中国人,却又因何不能珍惜和尊重我们的乡村和农民呢?

*本文为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广办发办字[]号,中大项目编号:4004)的阶段性成果。   

  [1]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7,(2).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如PamCook.Screeningthepast.Memoryandnostalgiaincinema过去的视屏化:银幕中的记忆和乡愁[M].London:Routledge,5.ErinBellAnnGray.TelevisingHistory.MediatingthePastinPostwarEurope视屏化的历史.战后欧洲对于过去的传媒[M].Houndmills:PalgraveMacmillan,.AmyHoldsworth.Television,memoryandnostalgia电视、记忆与乡愁[M].Houndmills:PalgraveMacmillan,.   [4](德)丹尼尔﹒格拉那-贝恒斯.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与记忆——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为例[J].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C].北京:民族出版社,7.   [5]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J].文学评论,8,(5).   [6]邹明华.古史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7]美国学者洪长泰认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民间”还是一种对于西方的模仿行为,但至少到了20世纪中期,“已有为数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代表,是民族特征的最生动体现”,“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民众’概念逐渐与‘民族’概念统一起来。”参见(美)洪长泰.到民间去.-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8]Ina-MariaGreverus.AufderSuchenachHeimat寻找家乡[M].Muenchen:C.H.Beck,.   [9]ElisabethEisert-RostMichaelRost.Heimat.BegriffundGeschichte[C].DerdeutscheHeimatfilm.Tuebingen:TuebingerVereinigungfuerVolkskunde,.   [10]同上。   [11]JensKorfkamp.DieErfindungderHeimat.ZuGeschichte,GegenwartundpolitischenImplikateneinergesellschaftlichenKonstruktion[M].Berlin:LogosVerlag,6.   [12]CeliaApplegate.ZwischenHeimatundNation.DiepfaelzischeIdentitaetim19.und20.Jahrhundert[M].Kaiserslautern:InstitutfuerpfaelzischeGeschichteundVolkskunde,7.原文德语。   [13]“血液与土壤”的主题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国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其中有的作者使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它,有的则直接将其用为作品的标题。纳粹政治家和作家RichardWaltherDarré曾在年出版《源于血液和土壤的新贵族》(NeuadelausBlutundBoden,München:Lehmanns)一书,系统阐述了国家社会主义党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观念。年,德国导演WalterRuttmann拍摄了一部题为《血液和土壤》的政治宣传片,鼓吹其种族主义思想。   [14]这一状况直到6年德国主办足球“世界杯”比赛才得到改变。一时间球场四处飘扬起了黑、红、黄三色的国旗,“德国”这个词也常常被挂在电视节目主持人、报纸评论员、运动员、观众和普通市民的嘴上,且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含有批评的意味,而是带着十分积极、正面的涵义。   [15]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J].民间文化论坛,6,(3).   [16]CeliaApplegate.ZwischenHeimatundNation.DiepfaelzischeIdentitaetim19.und20.Jahrhundert[M].Kaiserslautern:InstitutfuerpfaelzischeGeschichteundVolkskunde,7.原文德语。   [17]同上。   [18]ErikaJenny.DieHeimatkunstbewegung.EinBeitragzurneuerendeutschenLiteraturgeschichte[M].Basel:PhilographischerVerlag,.   [19]KarlheinzRossbacher.HeimatkunstbewegungundHeimatroman.ZueinerLiteratursoziologiederJahrhundertwende[M].Stuttgart:ErnstKlett,.   [20]ElisabethEisert-RostMichaelRost.Heimat.BegriffundGeschichte[C].DerdeutscheHeimatfilm.Tuebingen:TuebingerVereinigungfuerVolkskunde,.   [21]同上。   [22]同上。   [23]同上。   [24]同上。   [25]   [26]   [27]根据英国作家RosamundePilcher(-)的小说改编。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江西社会科学-民俗学博客年第8期注:转载时表格格式有所变化,引用时请参照纸质版或PDF版原文。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hanzx.com/bsjj/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