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以满族群众居多。在民间仍然保留着满族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满族,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年族源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饮食文化随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积淀和形成了悠久厚重的民族饮食文化体系。满族生活习俗从“引弓之民”到“多畜猪、食其肉”、从“不事耕种”到“俗尚耕稼”的潜移默化,使得满族先民饮食文化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的二元文化时代过度;清朝入关后,满族餐饮文化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各类美食可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所以,满族餐饮文化也被普遍认为是北方民族餐饮食俗的百科全书。
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精心打造的49道馔是在认真研究满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宽城满族自治县当地代表性的饮食民俗,归纳和提炼出具有典型满族文化气息的满族美食,汇集了烧烤、火锅、汆汤、蒸炖、烹煮、煎炸等多种形式的满族特色菜肴和经典的满族饽饽类主食,荟萃了宫廷御宴的珍馐名馔以及民间流传的风味小吃等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宗传统满族美食,为广大顾客推出了难得的舌尖上的美味。
一、阿玛尊肉
王天下者食天下。阿玛尊肉也叫努尔哈赤黄金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传承下来、用满语命名的典型满族精品大菜之一。阿玛尊肉是大清祭祀活动、宫廷大典中的名菜,被列入满汉全席下八珍满族八大碗之一。猪头肉、尾根肉、肩甲骨、肋骨、猪心、猪肝是制作阿玛尊肉的主要原料,用清水浸泡24小时,与装满八角、丁香、桂皮、花椒的香包一起,铁锅旺灶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煮至熟烂。食用时,将酱油、醋、韭花、蒜泥、芥末混合兑成汁水蘸食即可。
二、炸肺丸子
炸肺丸子,是将猪肺剁成泥状,和以鸡蛋清、面粉、葱、姜和盐,搅拌均匀,用手挤成核桃大小圆球,用热油炸至金黄、外焦里嫩,甘香适口。炸肺丸子可以干吃,也可以滑溜,还可以放进酸菜白肉锅里开锅热食。炸肺丸子是宽城满族的美食代表,风味独特,体现出宽城满族饮食特色。
三、酸汤子
满族人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着属于本民族的味道,酸汤子的出现绝非偶然。无霜期较短的北方,玉米做为生长期较长的高产作物,立秋前后还没有“定浆”的话,就极容易霉烂变质。将未成熟的嫩玉米磨成水面,放在桶中发酵,水面中的乳酸杆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能抑制腐败菌的生长,有利于长期保存。食用时取一块面团放在手心,两手握团用力,从小手指缝中挤出扁平面条,力道全凭各自的心得和习惯。面条稍经煮烫即可食用。对于简单纯朴的满族人来说,酸汤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封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记忆。
四、满族羊肉泥
满族羊肉泥既是美食家的追捧素材,也是大众百姓的待客佳肴。用纤维细密、肉质紧实羊后腿入红卤水中卤熟绞成泥状装盘,敷上一层胡萝卜、白萝卜和红萝卜丝及苦菊、香椿苗等青菜,浇上用辣妹子酱、芝麻酱、海鲜酱和蚝油混合而成的“怪味酱”,满族羊肉泥即可上桌。虽是羊肉却不显膻腥,口味层次分明、丰富多变。满族羊肉泥无论在何时何地的餐桌上,都以一种非主流的奇异香味接受食客的评判、探讨以及之后的大快朵颐。
五、水豆腐
豆腐,本是古时一位炼丹术士机缘巧合的创作。满族人相信,水是万物之源,就好比水对豆腐的塑造。在宽城,北纬40°的气候特征促成了人们对丰富食物的遐想,也孕育出宽城特有的风味食物——水豆腐。优质的水豆腐必须用上等黄豆破碎浸泡后,用石磨研磨成浆,粗粝的石磨总比机器的精细多一份人性化的味觉差异。但宽城水豆腐之所以鲜嫩爽口,全凭兑浆的水质。都山,是燕山山脉第二高峰,以富锶为代表的都山深层地下矿泉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富锶泉水与豆浆的相遇,在稀释、融合的过程中迅速锁定大豆的蛋白质,经旺火煮沸,卤水的作用使翻滚的絮状豆花逐渐与青黄的浆水隔离,待渐成脑状后,倒入竹匾中滤去多余的清浆,便形成了鲜滑饱满、晶莹白嫩的水豆腐。青葱、香菜、辣椒、韭花或者蒜泥都是水豆腐的最好作料。吹弹即破、入口即化,却保留原始不变的豆香久久停留在最敏感的味觉之上,这种味道也成就了水豆腐被列入满乡菜品的大系,老幼咸宜、备受推崇。
六、高粱米豆干饭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二餐,农闲时日食三餐。对于主食,人们更愿意以一种简单而高效的组合获得一份最佳口感。高粱米豆干饭就是一种极写意的组合式主食。粳高粱的粗纤维与红小豆的软腻形成鲜明的对比,清白的高粱籽粒大量吸收了含有红小豆天然色素的水分,呈现出一种酒红色。高粱的干涩与红小豆的甜糯交织在一起,口感更佳。宽城满族人对高粱米豆干饭还有更具特点的制作方式,用荤油加少许葱花炒饭,这种简单高效的深加工,使高粱米豆干饭即便没有其他菜下饭,也能成为一顿足以饱腹的主食。
七、年糕
满族是狩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主食麦面、兼以杂粮。但无论食物经历怎样的流变,年糕,就像一个味觉感应系统,在天南海北的满族人记忆里历久弥新。年糕早期是满族人祭祀的祭品,满族年糕的名字叫“飞石黑阿峰”,代表的是一种民族信仰。在宽城满族人的耕种习惯里,总会留一角地种上黍子,也叫大黄米。这种粘糯的黄米是制作年糕的原料。秋后把黍子脱壳磨粉,加水和蜂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在面团上根据各自想象中的味道,嵌入大枣、栗子、苹果块、去籽的山楂,也可以在面团的夹层中填满豆泥,想要达到的口味完全凭个人喜好。然后将面团平摊在蒸屉上蒸熟即可。蒸屉上铺满当地山上随处可见的桲椤叶,蒸熟后的年糕色泽金黄,粘糯可口,至今仍是宽城满族人最为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
八、驴打滚
粘食耐饿、易储存,这是满族人喜欢粘食的根据。满族人对粘食充满想象,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成分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满族人对于“驴打滚”这种食物的塑造,已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部分,在坊间广为传承。“驴打滚”在宽城俗称豆面卷子,因其制作时要在黄豆面上滚一下,恰似在郊外野驴打滚时腾起一阵黄烟,故而得名“驴打滚”。对于“驴打滚”的制作,将蒸熟的大黄米面粘敷一层炒熟的黄豆面粉擀成薄片,抹上豆沙或红糖当馅再卷起来,切成均匀的小块即可食用。切开的横断面层次分明,外敷豆面的焦黄、蒸熟后黄米面的皎白、里面红豆沙或红糖的绛红,油画般凝重分明的色彩,赋予口语化的“驴打滚”一种强烈的手工艺术气息。“驴打滚”甜糯劲道的口感及多作物合成的营养成分,让这道大名鼎鼎的满族小吃风靡全国。
九、苏子叶粘豆包
入冬后的北方满族人家,如何度过整个寒冷的冬天,要从蒸几锅粘豆包开始,这种规律性的习惯,使粘豆包富有生命力。粘豆包制作,宽城的满族人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体现味觉上标新立异。苏子叶,气辛香、味微辛,这种特异的香味让粘豆包成就了在满族食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大黄米具有所有黏米的典型特征,冬日温暖的火炕上几口大盆一字排开,人们利用发酵的技术让面粉分子重新组合,以获得粘糯弹牙的口感。馅是豇豆、红小豆加白糖煮制而成,色泽暗红、甜腻可口。上乘的粘豆包色泽金黄,光滑圆润,暗绿的苏子叶做为底垫,也成为可以直接食用的部分,这使得苏子叶粘豆包在味觉、嗅觉上细分出的大黄米的糯香、红小豆的甜香以及苏子叶的辛香。在揭锅的一瞬间,从蒸汽的味道就能迅速识别。
十、扒鸡蛋
对于鸡蛋这种可塑性极高的食材,似乎怎么做都能产生一种味道上的无限可能性。当煮、蒸、煎、炒等做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赋予鸡蛋的味觉要求,于是,宽城满族人开始利用鸡蛋烹制出一种鲜美的菜肴——扒鸡蛋。扒鸡蛋的做法,是介于蒸蛋羹与炒鸡蛋中间的一种状态,其关键手法在于用油与用火的把控。平底锅文火下油,鸡蛋加葱花用清水搅拌稀释后均匀平摊在锅中,小火焖熟,中间无需翻动,底油的温度控制使鸡蛋不粘锅,大量蒸汽锁住充足的水分,也保证了鸡蛋的纯正味道。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扒鸡蛋,需要具备蒸蛋羹的鲜嫩质感,又有炒鸡蛋的正宗口感。
十一、酸菜血肠白肉锅
酸菜,满族人叫“布缩结”,是一种以腌渍的方式储存大白菜的方法。冬天,酸菜成为满族人家饭桌上的主要蔬菜;血肠,取猪小肠最柔韧的部分做为肠衣,灌入鲜猪血,掺入姜末、蒜末调味,两端扎紧放入锅中沸水煮熟,猪血在肠衣中凝固,可以切成小段。酸菜切丝、血肠切段、五花肉切片,再放入冻豆腐、粉条,在砂锅中慢火煨炖,酸菜丝吸收了白肉的汤汁,变得脆爽饱满,白肉被煮沸的清水滤出油脂,口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顿饭,酸菜血肠白肉锅始终热气腾腾的开着锅,在寒冷的冬天,满族人享用的是一份温暖,更是一份对食物的自足。
十二、瓤肠
瓤肠的美味,来自于制作这道食物的耐心和细心,因为程序繁琐,才让瓤肠让人垂青。猪小肠做为肠衣,用温水泡至极具张力和弹性,黑木耳、胡萝卜丝、粉条、肉皮等用淀粉汁混匀,灌倒肠衣里,最大程度填满但切不能把肠衣撑破,仅这道工序至少要花掉两个主妇一上午的时间。灌满“瓤”的肠衣放到笼屉上蒸熟,这个过程一定要不定时的用针在肠衣上刺些针眼,排掉里面的气体,防止热涨后肠衣破碎。待蒸熟、晾凉后即可切片食用。在宽城的满族人家,即便今天,瓤肠仍是只有在春节或招待贵宾时才上桌的一道美食。
十三、玉米豆干饭
玉米,宽城的满族人习惯叫“棒子”。满族本是渔猎、游牧民族,当满族人开疆拓土、建立一代王朝之后,满族的餐饮文化也随着入主中原的脚步广泛传播。玉米在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是汉族人的主食。清朝入关以后的满族人,与汉族杂居、通婚,但对于食物的诉求,满族人不安于程式化的特点让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一锅再普通不过的玉米干饭,放上一些粑豆,便颠覆了人们对玉米主食的认知。当粗粮玉米与粑豆在一锅水里同煮,二者所含的糖分及淀粉与水的亲和力也同时发挥着微妙的变化。把玉米和粑豆与水分离,沥干多余的水分,放在盆中回锅蒸上几分钟,一盆香喷喷的玉米豆干饭就做成了。玉米豆干饭是宽城满族人家极为普遍的主食,但厨房电器的普及,也让一些原本朴素的美食丧失了它的本来味道,所以,现在人们寻找的粗粮味道实际上也正是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反省和追问。
十四、酸菜炒小米饭
铁锅深灶、旺柴大火、热锅下油的方式能让朴素的酸菜炒小米饭十分出彩。菜与饭最简单的组合,其实是对味道的合理重组,从而获得值得期待的味觉体验。冬天,为了长期储存白菜,每家每户都要积上几缸酸菜。酸菜在自然抑菌发酵过程中,大白菜的植物糖逐渐分解并转化为有机酸,上好的酸菜酸香味醇、清淡爽口。酸菜去叶,切成细丝,与葱花爆炒,倒入保持一定水分的小米饭,待小米饭吃透菜香即可出锅。酸菜白酸香脆爽的味道,能使一顿普通的小米饭变得让人舌底生津、食欲大振。
十五、枣糕
满清宫廷特色的糕点,大多都能品味出一些人情世故,有的美味一开始来源于对味道的创新、迎合权贵的口味;也有的美食则完全出自于对某个人的投其所好。枣糕的出现,让慈禧老佛爷赞不绝口。慈禧太后专属的御膳房仅点心就有余种,但她却一直偏爱枣糕,由此让枣糕获得“宫廷第一糕点”的美誉,被列为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慈禧是个美食家,注重养生之道是她的天性。枣糕入口绵软、甜而不腻,含有丰富的钙、铁、磷及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补血润肤、养颜防衰的保健功效。现在的枣糕经过改良之后,采用煮熟蒸软的大枣、去核捣成枣泥,掺入砂糖、鸡蛋和糯米的混合物中搅拌,用笼屉大火蒸熟,松软可口的枣糕就出锅了。枣糕传承至今并深受喜爱、风靡全国。
十六、发糕
粗粮细作的发糕,这种简单朴素的美食跟随着满族人迁徙的脚步一路南下,一度成为被分丁拔户的满族人圈地垦田或者八旗子弟行军打仗携带的干粮。发糕的制作,对于满族主妇而言接近于速食。把玉米面、小米面、蜂蜜或白糖和成面团发酵,平摊到笼屉上蒸熟,切成方块或菱形即可食用。发酵产生的蜂窝状内部结构使发糕质地松软,保存很长时间依然口感如初。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发糕,经过面点师傅的构思,能够把玉米面、高粱面和白薯面三种材料融合在一起,巧妙地蒸出层状发糕,即一块儿发糕三种颜色、三种口味,让食客啧啧称赞。
十七、萨其玛
萨其玛是所有满族饮食文献重要阐述的标志性满族饽饽类点心。据清代满语字典《五体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饽饽类)等多部探源性文献考证,与满语萨其玛相对应的汉语应为“糖缠”或“狗奶子、面粉糖缠”。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萨其玛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今天,萨其玛作为满族的美味,又有了“金丝糕”的别称,已经传遍全中国。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满族面点大厨,在制作萨其玛的原料中增加了蜂蜜、青丝和果脯,使其口味更加丰富。而在香港,人们惯称萨其玛为“马仔”,由于赛马赌博俗称“赌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吃了萨其玛后,便可在赛马赌博中获胜。所以,对于美食而言,叫什么并不重要,只有味道的真实存在才能被时代所接纳。
十八、杏仁粥
杏仁粥,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质变,从而获得一种美味兼药膳的双重效果,这是一种味道的变迁,是对食物功能驾轻就熟的掌控。苦杏仁玉米粥的鲜香,犹如西餐中的番茄酱和炸土豆条,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复杂关系和顺理成章的理所当然。苦杏仁少量,去皮和尖,碾成粉末,与玉米细渣同煮,熬至粘稠,杏仁粥即成。杏仁的温苦与玉米淀粉的甜香两味相和,苦稍胜于甜味道最为出色。宽城五月节前后气温反复无常,最易感冒,做一盆杏仁粥去“瘟气”。杏仁粥初尝味苦、细品舌底生香,这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预防感冒、止咳平喘的保健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无需科普的常识,再一次解开了满族人厨房里的秘密。
十九、煎饼
煎饼满族人称为“锅出溜”或者“牛舌饼”,是满族人的最爱。“锅出溜”的做法非常简单,既省时又省力,用玉米和黄豆磨成浆,兑水搅拌成稀糊状,铁锅烧热,图上一层猪油,用勺子舀起顺锅沿往下倒,浆子瞬间凝成一张薄饼,因形似牛舌,也叫牛舌饼。吃的时候贴锅的一面口感酥脆、另一面金黄柔软,裹上肉肉沫味道更佳。任何美食都在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断演变,融合或者进化的过程只为追求味道和感官上的完美,满族的“锅出溜”煎饼其实就是一个代表。
二十、白肉火锅
火锅是满族名馔。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因条件有限,把猪、羊、牛肉及各类蔬菜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以便节约时间。清军入关,经御膳房改良成火锅宴,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以示皇恩浩荡,共用火锅个,凡赴宴老叟每两人一桌,每桌用火锅一个,千叟宴实际上就是火锅宴。吃火锅为皇帝所爱,受其影响,其风俗很快流行于民间。满族火锅多为铜制,锅壁多挂锡,锅身下部为燃炭之处,中部为加汤之处,上部则为烟囱,两侧配有提环。吃白肉火锅,先将煮熟的猪五花肉切成长条薄片,连同酸菜切成细丝整齐码于火锅中,加入清汤(多为鸡汤)。汤沸后,陆续加入粉条、蘑菇、虾仁、盐等,佐以蒜泥、韭花、芝麻酱、辣椒油食之。
二十一、野鸡抓齑
野鸡抓齑这道美食在满清初期已经盛行民间,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9回写到:“……宝玉因性急,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抓齑匆忙的吃完了……”这说明野鸡抓齑是大观园里的下饭菜。野鸡抓齑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不再普通,而是一些酒店里某些掌握满族菜技法的大厨秘而不宣的手艺,所以能吃到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野鸡抓齑算是口福。红而不辣、辣而不猛,肉质香脆、复合味浓是这道菜的主要特点。野鸡脯肉剞上花刀,碎成肉丁,用盐、黄酒、蛋清、淀粉渍味上浆,中温油下锅,倒入酱瓜丁、青红辣椒丁,旺灶猛火颠翻,酱油、胡椒粉和适量清汤勾芡即可出锅。美食是味道的传承,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到如今的迎祥满族主题酒店,足以见证野鸡抓齑这道美食所具有的持久遗传性。
二十二、坛肉
坛肉是一道颇为极致的满族菜肴,将去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寸段,锅中放入猪油加糖略炒,再下入肉块、面酱、葱姜、酱油煸炒,加水和盐等作料煮沸,倒入小坛,加盖封严,用慢火煨炖至肉块酥烂即可,食之瘦而不柴、肥而不腻,汁浓味美。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满族家宴,坛肉是必不可少的重头菜,大多数食客都怀着对一种传统口味的尊重,始终对坛肉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二十三、豆面山菜
吃山菜自然是山里人的传统,北方的满族人刚刚度过漫长的冬三月,又迎来了青黄不接的早春时节,对青菜的欲望全都寄托在大山上。在满族人家的食谱上,豆面山菜这道菜只出现在适合的时间、场合和人物的餐桌上,这是一道普通且美味的私房菜,虽然每一家都能做,但未必每一家都具备做这道菜的食材。长城以北、春二月,大山刚刚开始泛绿,也提示着人们收集美味食材的信息。宽城县的满族人家都觉得此时茎嫩叶肥的“马山菜”是上等的珍馐。把刚采下山的马山菜用开水焯一下,浸泡数小时去苦涩,简单的沥水攥成团后切细,拌上炒熟的黄豆面,就可以上桌了。山菜本是人们采收回来以备荒年食用的野菜,如今豆面山菜已做为一道山珍特产端上了贵客的饭桌,也许,弥足珍贵的不是美味本身,而是发自内心的生活记忆。
二十四、焖子
据《瑷珲县志》记载,满族饮食“七碟八碗”中有一道凉菜——焖子,满族人也叫芡活。除了原料不同,焖子更像瓤肠。焖子是满族农家待客的下酒菜之一,但制作焖子却是需要经验老道的“手艺活”。猪肉馅加半小碗水、盐、葱姜末、料酒、淀粉等作料一个方向搅拌,加入香菇、黑木耳末和整好的米饭继续搅拌至粘度适中,在摊好的鸡蛋饼上涂上一层面粉糊,然后把拌好的米饭肉馅攒成长条铺在上面,鸡蛋饼两端卷起上屉蒸熟,晾凉后切片蘸上调料食用。
二十五、改刀肉
“改刀肉”的秘密就在于对刀功的把握,使肉的肌理、纤维在后期烹制中的汁味调和形成完美统一。改刀肉起源于承德,是道光皇帝钦定的清宫御膳。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取臀尖五花肉切成极薄的片儿,按四比一的比例顺切细丝,粗细均匀不能有连刀。竹笋片用老骨汤煮一遍,先切薄片,然后改用顶刀法切成细丝,连同肉丝煸炒,期间加入鸡鸭汤、口蘑汤、老琢酒、香油等调料,待竹笋丝金黄色时浇上汁水,成品改刀肉,入盘呈金字塔形,笋丝柔韧、肉丝劲道,味道鲜美、爽口不腻人。
二十六、蕨菜扣肉
蕨菜又称龙头菜、如意菜,有解毒、清热、润肠、降气等功效,故有山菜之王的美誉。蕨菜是大山的馈赠,满族人素有采食蕨菜的传统,并把蕨菜的做法发挥到极致,蕨菜扣肉就是一个典型。五花肉煮熟捞出,用老抽涂抹均匀。旺火深灶把油烧至冒烟下肉,把肉皮炸至金黄,肉皮起泡为止,切片码放到大碗中。经煸炒的蕨菜放在肉片上,加冰糖蒸半小时沥出汤汁少许,剩下的扣进盘中。满族人对美味的坚守有着近乎顽固的执着,蕨菜扣肉这道美食,也让蕨菜这种古老的植物用另一种方式焕发生机。
二十七、饸烙面
饸烙是河漏的谐音,王桢的《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做汤饼,名为河漏。”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延。康熙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遂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宽城吃饸烙面非常简单快捷,荞麦面煮成面条,下入大油泼制好的辣椒面、肉丁滚汤中煮熟即可。
二十八、龙虎斗干饭
“龙虎斗干饭”是满族民间主妇在农闲时犒慰家人的一种主食,也代表了满族人艰苦创业、积极乐观的心态。龙虎斗是用大米、高粱米和红小豆混合制作的一种干饭,先将红小豆煮到半成熟,再将大米和高粱米下锅同煮,沸腾后用笊篱捞出回锅内蒸。龙虎斗干饭红白相间、色味俱佳,大米寓“龙”,高粱米寓“虎”,小豆谐“斗”,故称“龙虎斗”。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民间,龙虎斗干饭是满族人过生日时必吃的主食,象征“长心眼儿”、不吃亏。
二十九、蒸血糕
蒸血糕是满族民间的杀猪菜,宽城农村始终保留着逢年杀猪的习俗,其中猪血一半用来蒸血肠,剩下的一半用来蒸血糕直接招待亲朋好友,色泽赤红、鲜嫩滑爽、入口即化是蒸血糕的特点。猪血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铁、磷、钙、尼克酸等营养成分。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产生一种解毒、清肠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
三十、肘花
肘花,对于北方满族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家庭、小吃、酒店,那种本应如此的味道如出一辙。丰富递进式的味道,入口超强的层次感,超多的胶原蛋白等决定了这是一道节日和宴客不可缺少的满族凉菜。满族很多的美食,那种用料、用工、用时都经过提前计划、做起来程序严密的感觉,品味的是滋味、体验的是情怀。
三十一、懒豆腐
满族人对豆腐十分钟爱,大豆腐、水豆腐历史悠久,但懒豆腐却又是一个创意十足的美食。相传北方远海,卤水十分珍稀,于是率性随意的满族人干脆不用卤水点制,不用滤渣,直接加入菜叶和油盐熬制,熟后即食,十分方便,故得名“懒豆腐”。这种简单高效的吃懒豆腐习惯便延续至今。宽城的懒豆腐常用酸菜丝、萝卜丝做为辅料,也会在大豆中加些花生制作成花生懒豆腐,佐以辣椒、葱花、酱油制作的小菜并食,味道十分鲜美。
三十二、花花饼子
花花饼子是一款极具民族风情的满族美食,粗粮细作、味道丰富、好吃耐饿是花花饼子的特点。把小米面或玉米面兑水,与韭菜、小白菜等一起加猪油、盐拌匀,团成面饼贴在锅帮上烙熟,饼子黄绿相间,所以叫“花花饼子”。满族食品的传统风味都有一种骨子里的民族个性,就像简单质朴的花花饼子,它的味道无关贫富贵贱,只有尝上一口的心满意足。
三十三、大果子
大果子做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日常油炸食品,在制作上,一千个师傅有一千个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可言传的制作心得做为油与火之间的媒介,把温度传给一片软而薄的面皮,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其实是对时间最好的把控。对于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面点师傅来说,面粉、清水、酵母粉、小苏打以及精盐的配比已经成为一种数字化的感觉,他炸制的大果子总能传递出一成不变的独特口味。判断油温来自于一种本能,70摄氏度的油温既不坚硬也并不柔和,此时下锅正是时候。在面与油接触的一刹那,高温迅速使面皮膨化,没来得及释放的空气在面皮内部形成中空的气泡,使内部保持一定的水分,而面皮表面已经开始焦化、变脆。这是炸制大果子外焦里嫩的最高境界,也是形成独特口感、来源于对“火候”的精确掌控。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大果子,保持了传统的制作方式,但总能呈现一种人们在口味上最精准的味道区别,从而在宽城,迎祥大果子已经形成一种品牌,成为本地人时常挂念的味道。
三十四、酱肘子
酱肘子,在宽城满族自治县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被演绎得超凡脱俗。酱肘子是当地满族举办隆重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重头大菜。正宗的酱肘子,实际上用料并不用酱或酱油,表面所呈现的焦亮色全靠糖的浸透和晕染,火候与时间共同完成口感和味道的递进,一刀切开,细腻的肉丝已完全酥软,入口化渣,与清香的油脂、紧韧的肉皮构成了丰富的口感层次。酱肘子在宽城满族民间也是某种仪式与亲情的转化,一次远行或者归来的家人,酱肘子总是隆重的出现在餐桌上,让这种家庭成员式的味道从不离散。
三十五、兔肉汆丸子
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引弓渔猎之民,狩猎野味食用是满族人的古老习俗。兔肉丸子是满族人根据兔肉的特点,在烤、炖、蒸、炸等做法之后衍生出汆式的烹饪手法。兔肉汆丸子做法与猪肉丸子近似,区别在于丸子与汤汁共同食用,兔丸子滑嫩爽口,其汤汁野味清鲜。在宽城农村,每逢入冬雪后,人们便常常用细铁丝到山上套野兔,其经验、技法与古老的满族先民如出一辙。吃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汆丸子汤,撒上香菜末,使这道野味更加鲜美。
三十六、八大碗
满族八大碗,是对整个满族餐饮系列的总结和概括,八大碗把所有满族传统特色菜肴归纳为标本,装订成册,纳入满族文化典籍的一部分不容修订和篡改。《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人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尽在其中。”八大碗的做法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的是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指的是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八大碗往往用于标准式的宴客场合,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规范和严格的程式化,使满族八大碗在呈现的味道、技法、品味、礼法等宴客领域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三十七、菜包饭
菜包饭,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也叫“菜团子”。菜包饭始于努尔哈赤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行军打仗路上,当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攻下抚顺并下令乘胜追击明军,恰逢当地满族农妇熟饭于案,却苦于没有时间去吃。农妇随手用白菜叶裹上带有肉菜的饭,做成一个大菜团子塞给八旗士兵,边行军边食之。后努尔哈赤进行效仿,菜包饭便成为士兵行军打仗的标配。此后菜包饭形成了满族餐饮习俗,成为一道独特的食品一直流传至今。宽城当地满族人习惯用生菜或大白菜叶包上米饭、葱、酱和拌好的肉丁、香肠,或者土豆、白薯碾成泥等,用双手捧着吃即可,吃起来味道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三十八、铁锅炖肉
铁锅炖肉,是器皿与食材的天作之合,也是宽城的满族人始终不愿放弃的烹制方法。熟铁大锅,滚灶旺火,最通常的烹制方法和最通常的猪肉及调料就能让铁锅炖肉散发与众不同的魅力。熟铁锅的热传递要比生铁、铝制锅慢很多,温度对食材潜移默化的塑造,使铁锅炖肉浸味更加充分,肉质比急火催熟的口感更加细腻、纯正。如今,在电器厨房的速成时代,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铁锅炖肉在味道上更具识别性,食客与酒店在味道追求上达成默契,这也是对传统美食的坚守和尊重。
三十九、皮冻
皮冻,俗称肉皮冻,是满族人的发明。将猪皮褪毛切成块状,放入水中熬汁直至形如胶状,冷却后凝固成型,吃的时候切成小块,淋上蒜末、酱油等作料,口感紧韧弹牙、味道清新爽口,是上好的下酒菜。同时猪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它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的明胶,能有效地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皮肤组织细胞的储水功能,使细胞得到滋润,保持湿润状态,具有美颜驻容的功效,所以,皮冻也一直是女人的最爱。美食总是携带能够与人类亲密接触的基因,总是与人的需求不谋而合,这就是“民以食为天”的生存法则。
四十、煮饽饽
满族人的“煮饽饽”或“艾吉格饽”指的就是饺子。满族人通常把“饽饽”视为面食的统称,因而称饺子为煮饽饽。据清宫档案记载:“每逢重大节日,皇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御膳房就开始煮饺子,皇帝行至昭仁殿,太监立即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可见历代满族对饺子的重视程度。饺子好吃的秘密,关键在馅儿。满族人对饺子馅的要求也充分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各种肉类、瓜蔬均可做馅,但切馅的刀法却十分讲究,比如剁肉馅用十字花刀、切白菜用排刀法等等,荤馅儿、素馅儿或荤素搭配,都能让饺子成为一个席面的主角。
四十一、撒糕
撒糕,是满族粘食的杰出代表,其甜糯细腻的口感,已经做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美食广泛流传。在宽城,撒糕也叫切糕,是一种用大黄米面与红小豆合蒸而成的粘糕。其做法是先将桲椤叶平铺在笼屉上,铺上一层红小豆蒸熟,再将大黄米面用少量水拌匀、搓细,等蒸汽较大时撒在底层红小豆上,略蒸一段时间,再在表面撒上一层红小豆直至蒸熟,切成方块食用。满族的粘食,大多都具有由功能型到品味型的递进,所以大凡美味,都出自于生活的另一个解释。
四十二、糖肉
甜,是人类对食物的最初体验,是五味调和的首要因素,无论酸咸苦辣,只要有甜的参与,都能转化成味觉的丰富多彩。蒸糖肉就是让油盐酱醋沦为配角的美食,用料的出其不意,也成就了蒸糖肉美味的绝无仅有。蒸糖肉,在宽城,叫“火镰片子”。很多人制作这道菜之前对糖的用料比例必须反复斟酌揣摩,多一份则过于甜腻、少一份则过于寡淡。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大厨对这种技法早已熟稔于心、信手拈来。五花肉切成条状码放整齐与红糖、黄酒、酱油、姜末、熟大米粉等均匀腌渍,旺火蒸一小时许出笼,撒入稀释的红糖水再次入屉蒸熟,将肉翻扣到盘中即可,肉质甜而不腻、口感绝佳。
四十三、栗子面窝头
栗子面窝头是慈禧老佛爷的最爱。《御香缥缈录》一书中记述:“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慈禧的个人寿膳房就有八个院落,房屋间,共人操作。在慈禧专政的近半个世纪则不知吃出了多少典故,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还要算是大名鼎鼎、尽人皆知的栗子面小窝头了。据说,栗子面小窝头中其实一丁点栗子都没有,不过是民间想像慈禧奢靡无度而产生的一种臆造和谣传。名字的真正起因,是为了匹配皇家的精细饮食习惯,而将窝头做成只有栗子大小和口感的缘故。实际上,栗子面窝头就是北方满族人用水把玉米面和好,左手托面团儿,右手拇指打窝窝儿,其余四指旋转收边,形成上面带尖儿,下面有眼儿的窝窝头。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所以美食不问出处,自有味道传承。
四十四、羊杂汤
羊杂汤对于满族人来说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做为古老游猎民族女真人的后裔,羊杂汤的美味注定要续写历史。满族人的羊杂汤是正宗的“全羊汤”,用整只羊的各个部位,包括头、蹄、肝、肚、肺、肠、血一锅同煮,所以叫“羊杂汤”,味道鲜美、膻味纯正。如果羊杂汤没有膻味,那注定是个以偏概全的误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杀羊去瘟灾”,宽城的羊汤馆随处可见,且食客众多,一碗羊汤、一个烧饼,期间可以多次蓄汤,这种传统,宽城的满族人已持续多年。
四十五、粘火勺
耐饿、易储存是满族人对食物的基本诉求,粘火勺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满族人创造食物的无限可能性。不同地方的满族人把粘火勺也叫作粘火烧或者粘干粮,糯米或大黄米发酵后磨成粘糊,中间裹上豆沙、苏子当馅,按压成厚饼状上锅烙熟。宽城的满族农家做粘火勺,更愿意用芝麻加盐入馅,俗称芝麻盐。每逢入冬,家家户户都要烙上几大锅,放院子里的大缸中冷冻,随吃随热。满族的美食,是最人性化的守候,是满族人遵从自然法则的巧妙安排,需要,就是最好的传承。
四十六、烤全羊
满族人以烧烤见长,设大宴时常用烤全羊。《朴通事柳羔羊》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不但制作过程复杂讲究,而且还用了专门的烤炉。烤全羊,与满族的祭祀文化一脉相承,满族的先祖,女真族尤重祭祀,并使祭品向菜肴化过度,使很多祭品如烤全羊、烤小猪、手扒羊肉等大都成为清代的满族名馔并逐渐推广普及。清代每逢元旦和万寿节在太和殿举办的烤全羊,即是“满洲宴客,旧尚手把肉,或全羊”的升华。贵胄之家吃烤全羊时的礼仪云:“全羊席俗称满汉大席……酒三巡,则进烤羊,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奉以待,仆人用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一膝,献首座之尊客。尊客起箸,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可见满族人对烤全羊的重视程度绝非毫无历史情感的简单效仿和追捧。
四十七、全羊宴
全羊席源于满族食俗,始于乾隆中叶。据乾隆时五十七年《随园食单》中袁枚写到:“全羊法有七十二种,此屠龙之技,家厨难学,一盘一碗,虽全是羊肉,而味各有不同。”满族“富人享客,或食全羊,即席间不设杂肴,惟羊是需。除精肉外,如头蹄脏腑,以及尾舌,兼簋并进,尽量而止。按云金人旧俗,间兼皮以进,曰全羊。《奉天通志》所云全羊席,泛指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时期的宴俗,清末学着徐柯云:“清江疱人善制羊,如设盛宴,可以羊之全体为之。蒸之、烹之、炮之、爆之、灼之、炸之。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无往而不见为羊也。多只七、八十品,品名异味……谓之曰全羊席。满族人喜欢全羊席的原因有二:一是嗜羊成俗的满族成为清朝的统治者,羊也就附顺权势,身价飙升,成为重要的御食。清宫在元旦、万寿节及公主下嫁等重要庆事中皆用全羊宴,致使食羊有清代的国俗之谓。为此,全羊席在民间渐成时尚。二是全羊席在市肆中价格低廉,正如徐柯所云:“某地之宴会,为费至钜。一烧烤席需余金,一燕菜席需80余金……居人通常所用者,曰全羊席。盖羊值殊廉,2至3金可买一头。尽此羊而宰之,制为肴馔,碟与大小之碗皆可充实,专味也。”可见,那时请客做东,既要体面、排场、美味、省钱,全羊席是最好的选择了。
四十八、全猪宴
满人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满族人以猪为原料创造的菜肴很多,如全猪、烤乳猪、烧小猪、白哈尔巴、烧哈尔巴等。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还非常简单,据《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努尔哈赤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吃的也是猪以及其他兽肉,他也和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各大铁帽子割据一个旗系,这时各铁帽子王府在饮食上开始向汉人学习,并互相宴请以展示本旗在餐饮上的优越性。其中全猪宴就是当时由驻守德胜门和安定门的两黄旗厨房共同切磋完成的。凉菜系列分成白肉、血肠、猪头、猪手、肠、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传说皇太极也非常喜欢这么吃,他还从猪大骨上剔下来的拆骨肉,蘸以作料下酒,与大臣同乐。热菜系列品目繁多,如酱肘子、小炒肉、溜肥肠、烧排骨、铁锅炖肉等。当然,根据烹制方法的不同,猪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尽情发挥,使全猪宴阵容庞大、蔚为壮观。
四十九、全鱼宴
满族是典型的渔猎民族代表,是吃鱼的高手。满族人自古吃鱼的讲究很多,为了追求鱼的鲜香味道,把蒸、烧、炖、煎、煮等做鱼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全鱼宴一般有四凉四热、六凉六热和八凉八热之分。凉菜的代表大多为凉拌鱼丝、芝麻鱼条、香辣鱼肝、皮蛋鱼卷、酥炸鱼块、烧拌鱼丝等;热菜包括酥鱼片、炒鱼片、熘鱼片、清炖鱼头、鱼杂煲汤、鱼骨汤等。宽城迎祥满族主题酒店的全鱼宴以炖为代表,选用蟠龙湖野生鲤鱼或胖头鱼为主要原料,并调制秘制汤料提鲜固味,采用老柞木底火锁味增香,运用多种刀工和烹调方法制作成多道色香味俱全的全鱼宴特色热菜。其原材料讲究新鲜,刀工精细多变、火候经验老道,烹饪时多用本汁原汤,保持鱼之原味,同时注重色佳形美和营养搭配。整个烹饪过程既保持宽城满族人做鱼的传统风格,同时又不破坏湖鲜野生鱼的营养成分和自然味道。成席之后,全鱼宴色彩斑斓、鲜香扑鼻、口味丰富,既有清淡嫩滑之南味,又有鲜香咸辣之北味,既适宜老幼膳补,也受到年轻人的极力追捧。
《承德杂谈》商务合作
《承德杂谈》联系-
《承德杂谈》投稿邮箱:lvdejun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