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
首页
白山简介
白山地点
白山市场
白山要闻
白山发展
白山天气
白山旅游
白山信息

路工与恩师郑振铎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7月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郑振铎被选为副主席。郑振铎平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早在二十年代,他就选刊过《白雪遗音》和《挂枝儿》等民间歌谣集。图7月16日,毛泽东同志接见全国全体代表时合影(局部)前排右5起郑振铎、老舍、周扬、聂荣臻、彭真、彭德怀、邓小平、毛泽东、李先念、李富春、陈毅,三排右8路工。

路工,原名叶德基,又名叶枫。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慈溪鸣鹤盐仓村。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造就了他顽强的性格。中学时期,他认真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以及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书籍。基于热血青年的崇高理想,17岁毅然走出校门参加革命,先到上海接触了地下党,组织了“读书救国会”。18岁奔赴延安,在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7月上太行山,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晋东南文协编辑,中共襄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生报》社长。年后,任《人民铁道报》主编、编辑科长,铁道部宣传部副科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员,文化部研究员,北京图书馆研究员。

年10月1日,路工在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

路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历任多种文化报刊主编或编委,在诗歌创作、文艺评论、中国俗文学(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在访书、搜集古代和近代文学作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路工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智慧、胆识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一切成就都得益于人生道路上每个阶段的积累和沉淀,得益于早年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的帮助和启发。路工战争年代做到一手握笔,一手拿枪;解放后仍然马不停步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路工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高风亮节值得后人称颂敬仰,他对文化事业的热爱、探索和奉献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这就是我尝试写他的动力。我以《路漫漫》为书名,以纪实的形式,写我所了解的路工生平,以及我曾经与路老交往过程中的点滴。

我认识路工时,他已是一位鹤发老人。我与路老生前曾有七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七年)时间断断续续接触和了解,他像我的老父亲,忘年交的朋友,更确切地说,他是我的一位老师,我们的友谊是纯真的。

郑振铎先生逝世至今已62周年了,路工先生也于年10月24日在北京病逝。今年是路工先生百年诞辰,为了纪念他,我的书稿还在筹备中,同时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郑振铎,现撷取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郑振铎是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史学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和版本学家,笔名西谛。路工曾感慨地说:“郑振铎先生是影响我一生的恩师之一,我受了他的培育和可贵的帮助。”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田间教务长为了给路工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创造良好机会,有意把他与郑振铎安排在一起吃午饭,并对郑先生讲:“路工要给学员辅导古典文学,您是他的好老师,今后请多帮助指导。”郑先生听了高兴地笑了,给路工讲述一些自己经历过的所见所闻。以后路工碰到不懂之处,经常向郑先生求教;郑先生经常约路工上他家里去,总是捧出一大叠珍贵善本给他参阅,热心指教,还带路工到琉璃厂逛书店,他比路工大二十多岁,两人像师生,也是忘年交,过从甚密。

路工对郑先生充满崇敬。年路工到上海访书,在古旧书店发现郑振铎先生早期手稿10多种,路工如数收购,回京后全部送到郑振铎先生家里,郑先生见到后万分感激!他说:“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散失的稿本,今天居然被你发现,失而复得,物归原主,真是奇遇,太感谢了,太感谢了!”说完,郑先生随手抽出一本他校注的《陶渊明诗注》送给路工。

随着交往的密切,郑振铎与路工的交谈也更加丰富深入起来,郑振铎告诉路工:“他曾经受俄国文学与印度泰戈尔诗的影响,这是最早滋润他心灵的两种外国文学。当然,这二者并不能等同视之:前者是指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学家的优秀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而后者是一个国家的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当代作家的个人作品,主要是诗。这二者对于他的影响力也不是等同的:前者不仅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作品的艺术创造方法,而且还有俄国作家的为人生的文学理论倾向,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后者对他的影响,则主要是诗的美感、意境、生活哲理、童心等等;前者厚重,后者清新。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丽。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它们视作相济相克的一对矛盾。”这些分析透彻的语言,路工听来如沐春风滋润心田,非常受益。路工说:“郑先生的文学精神世界,从一开始就丰富复杂,又清晰多彩的……通过读俄国文学,找到了一种力量;通过读泰戈尔的诗,净化了心灵而摆脱烦恼。”

郑振铎经常会留路工吃饭,但路工觉得恩师郑先生给他更多的是精神食粮——书和对他的孜孜引导。路工了解到郑先生的热情和帮助并不是仅仅对他一个人,他有着博爱精神。郑先生早在多年以前,好多知名人士都受到过他的帮助,路工内心更加敬仰这位恩师,并为他的人格和事业而骄傲。郑振铎关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帮助朋友,也能毫无顾忌地批评朋友。他为人正直,热情,喜欢帮助年轻人。三十多年来有不少人得过他的帮助,受过他的鼓舞。郑振铎儿子郑尔康曾在《郑振铎》一书中讲到:年,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当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是文学研究会的人。如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和巴金的处女作《灭亡》,都是由《小说月报》首先发表的。学生时代的陈毅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写了一篇描写一个离家多年在外参加革命的青年回家探望老母的小说《归来的儿子》,以笔名“曲秋”发表于《小说月报》上。陈毅在抗日战争年代军旅时还向人回忆起此事,说要感谢郑振铎的帮助呢。当时的《小说月报》还发现培养了许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新人”,鼓舞他们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文学研究会内还有很多作家得到过他的帮助,如赵景深、张闻天等人。丁玲的小说处女作和成名作都是在郑振铎年被迫出国后,由叶圣陶代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郑振铎从年恢复《小说月报》主编后,又发表丁玲的短篇小说六七篇。年前后,郁达夫也在郑振铎帮助下走上文坛。在北平,冰心、俞平伯等人,都是文学研究会的老会员、老朋友,自然是经常见面。还有胡适、刘半农、冯友兰、赵万里、梁实秋、闻一多、熊佛西、徐志摩等等各色各样的文化界人士,虽然各自的专业爱好、思想倾向并不相同,但都愿意与他交朋友。

郑振铎刚到北平不久,就接到徐志摩电话,请他一起去胡适家里见面,在胡适家畅谈好多共同话题。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三个小时。郑振铎口头邀请徐志摩到清华大学作一次讲演,并调侃道:轻轻地你过来,一定会受到重重(热烈)的欢迎!徐志摩欣然答应了,只是说要等到一个月后,不料只过了一个月,就因飞机失事而死了。“郑振铎对于爱好文学的北平青年、大学生来说,他更像一块磁铁一样,大家都是乐于紧紧地围绕着他。除了教书以外,他常在课余积极指导学生。他鼓励学生应负起创造新文化的责任、努力前进,责无旁贷。清华还有不少非中文系学生,也得到他的大力帮助。”(陈福康——《郑振铎传》)

“他是一位名教授。”路工谈到自己恩师印象,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自己的学生、朋友是这样的。可是,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情、原则问题面前,他就成了“嫉恶如仇,横眉冷对”了!那是他对敌人或卖国贼而言的。路工说,这完全是鲁迅精神的体现!

这是路工在郑振铎先生家看到的。年,郑先生翻译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第一部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泰戈尔诗集。受泰戈尔影响,中国诗坛上一种随感式的“短诗”或”小诗“很快流行起来。右边这张是年,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部部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创刊于年,曾长期被“鸳鸯蝴蝶派”所垄断。

左边这张是郑振铎年的译作——泰戈尔《新月集》,由商务印书改名字出版。他在《新月集·译序》中说:“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右边这张是郑振铎与茅盾共同发起创办《文学》杂志,这是三十年代,继《小说月报》后影响较大的大型文学刊物,编委会由鲁迅、陈望道、郁达夫、茅盾、郑振铎等组成。主编郑振铎、傅东华。创刊于左边这张是郑振铎年的译作——泰戈尔《新月集》,由商务印书改名字出版。他在年7月,至年11月上海沦陷后停刊,前后持续四年多。许多进步作家都曾在该刊发表作品和理论文章。因此,它表面上是个“商业性”的刊物,实际上是左翼作家、进步作家驰骋的阵地。(以上图片和文字解释均来自路工手稿)

郑振铎十分重视翻译、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发展本国文学的借鉴。如爱罗珂的《红的花》、契诃夫的《套中人》、屠格涅夫的《卡拉泰也夫》等,都是通过《小说月报》较早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该刊还出过许多世界著名作家的“专号”,如泰戈尔、拜仑、罗曼·罗兰、安徒生等,较系统地介绍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这一切,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能结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对我国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导师,并能得到他精心培育指导,路工感到非常的荣幸和感恩!

郑振铎还向路工谈自己年轻时候的思想和向往,他渴望继承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向往在精神上与前贤对话。他更爱读文学作品,尤其是洋溢着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如,他特别喜欢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寻觅有新思想的刊物。

好多精彩的谈话内容与信息郑先生总是娓娓道来,令路工感动!

有一年在郑振铎家里,聊着聊着,郑先生突然对路工说:“你老家浙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叫杨贤江,你知道吗?”

“知道的。杨贤江是我们浙江慈溪长河人,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也是青年革命领袖,我深为家乡有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而骄傲!”路工自豪地回答郑先生。

原来,郑振铎与杨贤江在中学时代就认识。郑振铎在读中学时,经常看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他注意到有一个叫杨贤江的少年常常发表文章,于是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hanzx.com/bsjj/1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