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珠海出版社
白山黑水:
一个上海知青的尘封日记
作者:范文发
走近文发(代序)
温 愠
认识文发,是在刚上大学的一次联欢会上。他应众人之邀,唱了一段沪剧紫竹调,婉转流畅的旋律,新巧细腻的唱词,着实让我这个东北人感到了与南方人的差距。此后虽然同窗四载,由于不同宿舍,各自都忙于抢回被“文革”耽误了十年的读书时光,彼此了解不多。
同学是缘。毕业数年后,我与文发在深圳邂逅,又在海口相逢,后来竟不约而同地在珠海定居。从这时候起,我们往来频繁,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文发都属于标准的上海人:办事稳健、头脑聪慧,举止言谈永远流露着静悄悄的“上海文明”。他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没能逃脱上山下乡的命运,只是这种命运由于是从发达的大上海到落后的穷边陲务农而显得更加凄凉和冷酷。有什么办法呢?那时整个民族都是千疮百孔,我们这些十几岁的文弱学生又如何能幸免?令我惊讶的是:文发在远离故土和亲人的穷乡僻壤,在没日没夜的超负荷劳作中,竟始终对生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每当夜暮降临,他便进入诗歌的王国,用艺术追求洗去一身的疲劳;为了改变命运,他站过柜台、开过照像馆、当过公社文书、做过农村教员,最终又在文革后的首届高考中,斩关夺将考入吉林大学。十年多的北方磨难,显示了文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固然有当地百姓给予他的温暖和支持,但更多的还是靠他自身的坚强。正像他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我的座右铭,人不能这样消沉下去。我找出自已偷偷带到农村去的《唐诗三百首),每天摘录几首作为自已的任务在劳动间歇时拿出来背。诗中的哲理、意境让我心旷神怡,不但驱走了心中的苦痛,还减轻了四肢的劳累……”这字里行间分明流淌着一种不屈的进取精神,闪动着欲有所为的火花。重要的是,在那个没有个性没有真理的年代,文发的这种精神和火花并没有沾染当时的“革命高烧”和对人生惨痛感的佯装不知。相反,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拷问自已以及同一代年轻人的命运。“上山下乡”是件坏事,“青春无悔”更是欺人之谈。尽管他无法弄清这场苦难的全部成因,甚至也曾喊过一些时髦的口号,但骨子里却时刻保持着文明对愚昧的警惕,时刻不肯认同扎根农村的命运。
然而,人的理性和感情有时竟互相冲突。文发一方面靠理智和奋斗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另一方面,他回城后又每时每刻难忘延边。我知道,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知青情结”。于是,他不远万里返乡探友;他伏案疾书,写作本书。但这并不是对那场荒废了无数人青春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怀念,更不是赞美。而是从生命的角度,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程的一次感叹。北方的粗茶淡饭和冰天雪地,把他这个上海人活生生地改造成了半个东北人,甚至连喝酒也变成了豪饮。这其中的故事和经历注定是非常悲壮的。但文发毕竟是个多愁善感的文化人,所以在他的书中依然以深厚的感情,对那些质朴的“阿兹妈妮”“阿兹爸爷”、对那片曾养育过自已的黑土地仍给予了真挚的思念。这种情感在他那篇《万里“长征”》文章中有着急切而火热的展现。
与其说这本书是文发对自已上山下乡往事的回望,不如说是对整个一代知青命运的提醒。这不能不让老知青对那恍若昨日的遭遇产生既不堪回首又难以忘怀的复杂感情。知青当年的放逐地,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值得开发的一座富矿。想想看,那么多花季一般的少男少女被无情地剥夺了本应十分精彩的青春。如果对此永远保持沉默,或者故作轻松,甚至高唱“青春无悔”,那么,这种悲剧的重演还会去找别的国度吗?有位资深的政治家在二战结束后50年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这些回忆和感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些当作各种人的生活经历来尊重,不去破坏它。我们应该设法敞开心扉细心聆听他们的声音。这需要有一种回忆和沉思的气氛。”这段话对于30年前的那段历史和30年后的我们这些老知青,无疑是相当深刻的。怨天忧人已经毫无意义,对往事佯装不知更是自欺欺人。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记住它:为了民族、为了子孙、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不再发生此种悲剧而牢牢地记住它。
《白山黑水》让我体察到了文发的另一个世界,感觉似乎完整了许多。但真正走近文发却并不容易。本来擅长坐机关的他竟是我班最早“下海”的几个之一,这一直让我费解了许久。后来,他又从“海”中返回机关,再一次发挥自已的特长。他的歌唱得也很好,虽年近半百,但青年人喜欢的流行歌曲他几乎都会;大学毕业已十多年了,可他最近又痴迷地拾起英语来学;电脑打字我试过多次均半途而废,而他竟能以每分钟四五十的字速打材料、写文章;现如今又出版了散文集《白山黑水》……也许这就是文发的本色——不断求索、不停进取,永远以“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的信念鞭策自已前行。这种本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应该说是相当可贵的,这对于某些饱食终日又自认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无疑是一种启迪。
一个人的优点有多鲜明,那么他的缺点就有多么鲜明。文发自然也不例外。我常想,如果文发能守住一个职业,用他的韧劲与才能去潜心营造,也许今日要刮目相看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假设,已经发生的不能更改。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发的上述评价,因为一个人的生命高度,决不是仅仅靠成就事业所能达到的,重要的在于做——做事,还有做人。
▼作者范文发上山下乡的吉林延边珲春农村
我与文发同龄,颇有还没来得及大干一场就有了老之将至之感。昨日的苦痛还没有彻底清算,新的事物又潮水般地涌来。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得实在太累太累了。但我们依然鄙视平庸,渴望进取。应该说,这种品格与上山下乡的奋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这代人有了那些苦难垫底,无论如何也不会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于是,我愿意再一次走近文发,从他身上汲取一些精神营养,让迈向明天的脚步更从容、更坚实。
《白山黑水》作者简介
范文发,上海控江中学68届高中,年3月到吉林延边珲春插队落户,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当过大学教师、企业管理。业余喜爱创作,出版过《白山黑水》《重做上海人》《边城盛放金达莱》等纪实文学多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