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空间商品化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日本的实践
1.1乡村空间商品化理论的提出空间商品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所著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他在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不仅仅是“容器”,也并非预先给定的实体,而是被有意生产的,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换句话说,即空间自身直接与生产相关,生产以空间为对象,同时空间具有作为消费对象的功能,空间作为一种被人类主体有意识活动不断生产出来的物质,可以作为商品被消费,这是空间商品化的理论基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被翻译到英语世界后开始在国际地理学界传播,加拿大、韩国和日本等开始对本国典型地区进行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研究。乡村空间商品化真正作为一项农村政策被发展起来是在英国撒切尔执政时期,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国。Woods将其界定为:“通过观光活动和外部人员的房地产投资、农村产品的买卖、利用农村形象推销农产品和其他商品等,达到销售农村资源这一目的”。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反映的是现代乡村空间以物质生产为主的作用相对降低,而作为非物质性产品的消费空间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即除了蔬菜、水果、谷物等传统的农产品之外,乡村空间下的所有事物,包括乡村景观、土地、文化,甚至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事物逐渐成为可供消费的商品。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其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多样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其包括乳制品和蔬菜水果等“既存农产品”的消费,为了健康、流行的“新农产品”的消费和“反城市化”而前往郊区居住与利用乡村空间进行“休闲观光”的消费;而有的学者认为其包括了居住、旅游、娱乐以及体验场所的消费。1.2乡村空间商品化在日本的实践日本的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城市化进程速度迅猛,从而造成乡村经济的衰落。为了振兴乡村,日本于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重点改善农业结构,年制定的《农业振兴法》形成乡村振兴的雏形,年提出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与农业持续发展列为施政目标。同时,日本农林水产省设立农村振兴局,并在各个地区的农政局设立农村振兴部,确保各个地区的振兴活动能得到切实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至此,日本在全国开展了以开发乡村多种功能为目标的空间商品化运动,并逐渐根据地形差异展开不同类型的商品化以促进地区振兴的实现。伴随着乡村空间商品化实践的探索,相关研究也得到发展。针对日本各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进程,以筑波大学田林明为首的研究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包括日本乡村空间商品化基本状况、社会经济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阐述;研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那须地区、山形县、静冈市久能地区和首都圈周边城市等。最终研究总结了农产品供给空间、娱乐和旅游等消费供给空间、乡村居住空间和乡村景观空间等四种空间商品化类型。由此可见,空间商品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日本,关于通过空间商品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已进行了比较多的尝试,并形成了全国范围内根据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差别商品化的格局。2白川村的空间商品化与乡村振兴实践解析
2.1白川村概况白川村位于日本岐阜县西北部,与富山县相连,西面经过白山山系与石川县形成边界。白川村被陡峭险峻群山包围,村内面积为.64千米2,其中95.7%的面积为山林,耕地面积占比仅不到0.4%,是典型的山村。由于该村位于大山深处,处于日本少有的豪雪地带,冬季降雪量极大,阻隔了其与外界的交流,曾被称为“大陆孤岛”“秘境”。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白川村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个闭塞的状态,村民长期处于生产主义主导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直到年,日本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福田德三在其著作《国民经济讲话》中论述人类社会的婚姻和家族制度的发展时,将白川村的大家族制定为原始家族的形态加以介绍,白川村才获得日本国民的